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5-39页 |
第一节 大型体育赛事场馆空间布局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5-18页 |
一、大型体育赛事场馆空间布局的研究背景 | 第15-17页 |
二、大型体育赛事场馆空间布局的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第二节 大型体育赛事场馆空间布局的相关概念 | 第18-22页 |
一、大型体育赛事 | 第18-19页 |
二、大型体育赛事场馆概念及其分类 | 第19-20页 |
三、城市及其特征 | 第20页 |
四、体育场馆空间布局及其相关概念 | 第20-22页 |
第三节 国内外体育场馆空间布局研究述评 | 第22-36页 |
一、国内体育场馆空间布局研究现状 | 第22-28页 |
二、国外体育场馆空间布局的研究进展 | 第28-35页 |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35-36页 |
第四节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及创新 | 第36-39页 |
一、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36页 |
二、主要研究方法 | 第36-37页 |
三、可能的研究价值与拟创新之处 | 第37-39页 |
第二章 城市大型赛事体育场馆空间布局的理论基础 | 第39-47页 |
第一节 区位理论 | 第39-41页 |
一、区位理论概述 | 第39-40页 |
二、区位论的主要内容与特点 | 第40-41页 |
三、区位理论对场馆空间布局的启示 | 第41页 |
第二节 增长极理论 | 第41-43页 |
一、增长极理论概述 | 第41-42页 |
二、增长极的作用机制 | 第42页 |
三、增长极理论对场馆空间布局的重要启示 | 第42-43页 |
第三节 圈层结构理论 | 第43-44页 |
一、圈层结构理论的产生 | 第43页 |
二、圈层结构理论的基本特征 | 第43-44页 |
三、圈层结构理论对场馆空间布局的启示 | 第44页 |
第四节 公共设施区位理论 | 第44-46页 |
一、公共设施区位理论概述 | 第44页 |
二、公平与效率——公共设施区位理论的核心问题 | 第44-45页 |
三、关于解决公平与效率问题的途径 | 第45页 |
四、公共设施区位理论对场馆空间布局的启示 | 第45-46页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三章 我国大型体育赛事场馆布局的历史演变 | 第47-70页 |
第一节 解放前体育场馆的布局(1949年之前) | 第47-53页 |
一、解放前体育场馆发展的基本状况 | 第47-48页 |
二、解放前体育场馆空间布局的基本特征 | 第48-51页 |
三、解放前影响体育场馆空间布局的主要因素 | 第51-53页 |
第二节 改革开放前体育场馆的空间布局(1949—1979年) | 第53-57页 |
一、改革开放前体育场馆发展的基本状况 | 第54页 |
二、改革开放前体育场馆空间布局的基本特征 | 第54-56页 |
三、改革开放前影响体育场馆空间布局的主要因素 | 第56-57页 |
第三节 改革开放初期体育场馆的空间布局(1978—1992年) | 第57-61页 |
一、改革开放初期体育场馆发展的基本状况 | 第57页 |
二、改革开放初期体育场馆空间布局的基本特征 | 第57-59页 |
三、改革开放初期影响场馆空间布局的主要因素 | 第59-61页 |
第四节 市场经济时期体育场馆的空间布局(1992年—至今) | 第61-68页 |
一、市场经济时期体育场馆发展的基本状况 | 第62页 |
二、市场经济时期体育场馆布局的基本特征 | 第62-66页 |
三、市场经济时期影响体育场馆分布的主要因素 | 第66-68页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第四章 我国大型体育赛事场馆空间布局的现状分析 | 第70-86页 |
第一节 我国体育场馆空间布局的总体特征 | 第70-76页 |
一、以经济发达地区为指向的体育场馆布局特征 | 第70-72页 |
二、以城市空间形态为指向的体育场馆布局特征 | 第72-73页 |
三、以城市交通设施为指向的体育场馆布局特征 | 第73-74页 |
四、以学校为指向的体育场馆布局特征 | 第74-75页 |
五、以人口空间结构为指向的体育场馆布局特征 | 第75页 |
六、以特定区域环境为指向的体育场馆布局特征 | 第75-76页 |
第二节 我国体育场馆空间布局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76-81页 |
一、城市体育场馆总体空间布局缺乏均衡性 | 第76-77页 |
二、部分体育场馆空间布局过于城市中心化 | 第77-78页 |
三、部分体育场馆与城市空间契合不足 | 第78页 |
四、部分体育场馆空间布局过于城市郊区化 | 第78-80页 |
五、部分体育场馆与区域条件不相适应 | 第80页 |
六、部分区域体育场馆空间布局结构不合理 | 第80-81页 |
第三节 我国体育场馆空间布局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 第81-84页 |
一、合理布局体育空间场馆的意识与观念不足 | 第81页 |
二、体育场馆空间布局未充分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 第81-82页 |
三、体育场馆空间布局的前期调查与论证不够 | 第82页 |
四、体育场馆空间布局的决策机制缺位 | 第82-83页 |
五、体育场馆空间布局与城市规划建设时序颠倒 | 第83页 |
六、有关体育场馆的用地标准落实不到位 | 第83-84页 |
七、体育场馆空间布局的指导内容可操作性不强 | 第84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84-86页 |
第五章 奥运会体育场馆空间布局的经验借鉴 | 第86-105页 |
第一节 奥运会体育场馆空间布局形态 | 第86-91页 |
一、奥运会体育场馆空间布局形态的分析 | 第86-89页 |
二、奥运会体育场馆空间布局形态的优劣比较 | 第89-91页 |
第二节 奥运会场馆的城市区位布局类型 | 第91-92页 |
一、“中心型”区位布局类型 | 第91页 |
二、“外围型”区位布局类型 | 第91-92页 |
三、“中心+外围型”区位布局类型 | 第92页 |
第三节 奥运会场馆空间布局的基本经验 | 第92-94页 |
一、控制各奥运场馆之间的行程时间 | 第92-93页 |
二、注重奥林匹克中心的布局 | 第93页 |
三、根据项目特点布局奥运场馆 | 第93-94页 |
四、结合城市现有体育场馆的布局 | 第94页 |
第四节 奥运会场馆空间布局的功能取向 | 第94-98页 |
一、根据赛事特点布局场馆,满足赛事承办要求 | 第94-95页 |
二、紧密联系城市历史文脉,提升城市整体品位 | 第95页 |
三、有效调整城市空间结构,推动城市长远发展 | 第95-96页 |
四、积极改造城市废旧地块,促进土地功能升级 | 第96-97页 |
五、结合同类功能建筑布局,构建商业休闲中心 | 第97页 |
六、慎重选择体育场馆位置,保护城市生态环境 | 第97-98页 |
第五节 北京与伦敦奥运会场馆空间布局的比较分析 | 第98-104页 |
一、北京市与伦敦市城市基本概况 | 第98-99页 |
二、北京与伦敦奥运会体育场馆的基本分布特点 | 第99-100页 |
三、北京与伦敦奥运场馆空间布局目标取向的比较 | 第100-102页 |
四、北京与伦敦奥运会场馆空间布局的经验启示 | 第102-104页 |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第104-105页 |
第六章 国外优化体育场馆空间布局的措施及启示 | 第105-114页 |
第一节 国外优化体育场馆空间布局的措施 | 第105-109页 |
一、美国优化体育场馆空间布局的有效措施 | 第105-107页 |
二、英国伦敦奥运场馆空间布局的有效措施 | 第107-109页 |
第二节 国外场馆空间布局方式的启示 | 第109-112页 |
一、科学分析与确定体育场馆的空间布局因素 | 第109页 |
二、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对体育场馆空间分布的调控作用 | 第109-110页 |
三、遵循城市总体规划的方向与要求 | 第110页 |
四、构建科学的体育场馆空间布局决策机制 | 第110-111页 |
五、制定优惠政策引导体育场馆合理布局 | 第111页 |
六、体育场馆布局工作引入“代建”制度 | 第111-112页 |
七、坚持与完善体育场馆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 第112页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112-114页 |
第七章 个案研究——武汉市大型体育赛事场馆的空间布局研究 | 第114-133页 |
第一节 武汉市区域概况 | 第114-115页 |
一、自然地理概况 | 第114页 |
二、社会经济概况 | 第114-115页 |
三、区位交通概况 | 第115页 |
第二节 武汉市体育场馆空间布局的历史分期与演化特征 | 第115-119页 |
一、武汉市体育场馆空间布局的历史分期 | 第115-118页 |
二、武汉市体育场馆空间布局的演变特征及现状 | 第118-119页 |
第三节 武汉市场馆空间布局的经验总结 | 第119-124页 |
一、体育场馆空间布局始终遵循城市区域总体规划要求 | 第119-120页 |
二、体育场馆表现出与区域产业相似的布局形态 | 第120-121页 |
三、体育场馆空间布局以人口分布为风向标 | 第121-122页 |
四、体育场馆空间布局以交通路网为导向 | 第122页 |
五、体育场馆主要依托学校而布局 | 第122-123页 |
六、体育场馆布局以满足群众体育与大型赛事为主要目标 | 第123-124页 |
七、体育场馆空间布局力图形成产业聚集效应 | 第124页 |
第四节 武汉市场馆空间布局存在的问题 | 第124-128页 |
一、体育场馆空间布局总量不足 | 第125页 |
二、体育场馆空间布局不均衡 | 第125-126页 |
三、体育场馆空间布局结构欠合理 | 第126-127页 |
四、体育场馆与其周围建筑之间缺乏紧密的联系 | 第127-128页 |
第五节 武汉市体育场馆的优化布局 | 第128-132页 |
一、武汉市场馆空间布局发展趋势 | 第128-130页 |
二、优化体育场馆空间布局的有效途径 | 第130-131页 |
三、武汉市大型体育赛事的场馆布局规划方案 | 第131-132页 |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第132-133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 第133-138页 |
一、结论 | 第133-134页 |
二、建议 | 第134-138页 |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138-140页 |
参考文献 | 第140-146页 |
附录A 《我国大型体育场馆的空间布局研究》专家访谈提纲 | 第146-147页 |
致谢 | 第147-14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