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论文创新点 | 第5-11页 |
中文摘要 | 第11-13页 |
Abstract | 第13-15页 |
1 绪论 | 第16-30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6-19页 |
1.1.1 问题的提出 | 第16-17页 |
1.1.2 选题的背景 | 第17-19页 |
1.1.3 选题的意义 | 第19页 |
1.2 概念解析 | 第19-21页 |
1.2.1 农民工 | 第19-20页 |
1.2.2 新生代农民工 | 第20页 |
1.2.3 媒介表达(表达与被表达) | 第20页 |
1.2.4 话语权 | 第20-21页 |
1.2.5 博弈 | 第21页 |
1.2.6 社会治理 | 第2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1-28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1-24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4-28页 |
1.3.3 存在的不足 | 第28页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8-30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28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28-29页 |
1.4.3 研究方法 | 第29-30页 |
2 弱势群体权益诉求与媒介表达 | 第30-43页 |
2.1 群体及其权益诉求 | 第30-34页 |
2.1.1 群体及弱势群体 | 第30-31页 |
2.1.2 群体的权益诉求 | 第31-33页 |
2.1.3 弱势群体的权益诉求 | 第33-34页 |
2.2 大众媒介及其社会功能 | 第34-39页 |
2.2.1 大众媒介及其传播效果 | 第34-36页 |
2.2.2 大众媒介的社会角色 | 第36-37页 |
2.2.3 大众媒介在社会改革发展中的作用 | 第37-38页 |
2.2.4 大众媒介职责与弱势群体 | 第38-39页 |
2.3 弱势群体权益诉求的媒介表达 | 第39-42页 |
2.3.1 权益诉求表达途径分析:制度供给与行为选择的背离 | 第39-40页 |
2.3.2 媒介表达是弱势群体权益表达的重要渠道:基于各类权益表达方式的比较 | 第40-42页 |
2.4 小结:制度化(结构性)表达渠道不畅之下的媒介表达选择 | 第42-43页 |
3 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权益诉求探析 | 第43-56页 |
3.1 我国社会转型及农民工问题 | 第43-45页 |
3.1.1 我国社会转型的阶段性判断 | 第43-44页 |
3.1.2 社会转型与农民群体分化 | 第44-45页 |
3.1.3 我国农民工发展历程 | 第45页 |
3.2 农民工群体的生存发展现状 | 第45-49页 |
3.2.1 就业环境较差 | 第46-47页 |
3.2.2 生活质量偏低 | 第47-49页 |
3.2.3 政治地位缺失 | 第49页 |
3.2.4 社会权益无保障 | 第49页 |
3.3 新生代农民工及其权益诉求 | 第49-55页 |
3.3.1 新生代农民工与第—代农民工的差异 | 第50页 |
3.3.2 新生代农民工的基本情况 | 第50-51页 |
3.3.3 新生代农民工权益诉求主要内容 | 第51-52页 |
3.3.4 新生代农民工权益诉求特点 | 第52-55页 |
3.4 小结:新生代农民工权益诉求与表达之间的距离 | 第55-56页 |
4 从媒介视角看新生代农民工权益诉求媒介表达 | 第56-74页 |
4.1 调查整体方案设计 | 第56-63页 |
4.1.1 总体思路设计 | 第56-58页 |
4.1.2 目标媒介选定:基于在媒介表达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 第58-59页 |
4.1.3 确定调查方法 | 第59-63页 |
4.2 媒介表达概况的实证调查 | 第63-66页 |
4.2.1 新生代农民工相关报道主题分析 | 第63-64页 |
4.2.2 新生代农民工相关报道新闻来源渠道分析 | 第64-65页 |
4.2.3 新生代农民工相关报道话语引述情况分析 | 第65-66页 |
4.3 有关权益诉求媒介表达的实证调查 | 第66-68页 |
4.3.1 新生代农民工热点事件报道情况 | 第66-67页 |
4.3.2 新生代农民工舆论监督报道情况 | 第67-68页 |
4.3.3 新生代农民工媒介形象分析 | 第68页 |
4.4 新生代农民工权益诉求媒介表达的考察结论 | 第68-70页 |
4.4.1 新生代农民工的被表达与表达缺失 | 第69页 |
4.4.2 新生代农民工权益诉求的简化与缩小 | 第69-70页 |
4.4.3 新生代农民工媒介形象的标签化 | 第70页 |
4.5 新生代农民工权益诉求媒介表达缺失的传播学透视 | 第70-74页 |
4.5.1 媒介话语权的稀缺属性,弱化了新生代农民工的话语权 | 第70-71页 |
4.5.2 媒介“倒流效应”和传播失衡,导致新生代农民工被边缘化 | 第71-72页 |
4.5.3 新闻“猎奇”现象不利于对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持续关注 | 第72-74页 |
5 从新生代农民工视角看新生代农民工权益诉求媒介表达 | 第74-92页 |
5.1 新生代农民工的媒介权力 | 第74-75页 |
5.1.1 获知权(right of inform) | 第74页 |
5.1.2 接近权(right of access) | 第74-75页 |
5.2 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媒介素养调查 | 第75-80页 |
5.2.1 调查思路设计 | 第75-76页 |
5.2.2 目标群体的选取 | 第76-77页 |
5.2.3 研究方法与指标设定 | 第77页 |
5.2.4 调查问卷分析方法 | 第77-80页 |
5.3 新生代农民工媒介素养调查实证分析 | 第80-89页 |
5.3.1 目标受众的群体特征 | 第80-82页 |
5.3.2 媒介信息获取情况考察 | 第82-84页 |
5.3.3 媒介素养知识基础考察 | 第84-86页 |
5.3.4 媒介评价判断与参与 | 第86-89页 |
5.4 新生代农民工媒介素养考察结论 | 第89-92页 |
5.4.1 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媒介信息获取处于较低层次的无秩序状态 | 第89-90页 |
5.4.2 新生代农民工之于大众媒介:娱乐为主,参与不足 | 第90页 |
5.4.3 媒介素养积累不足,相关训练缺乏 | 第90页 |
5.4.4 新生代农民工对大众媒介信任度较低,表达权益诉求信心不足 | 第90-91页 |
5.4.5 长期的城乡二元制和新生代农民工政治、经济地位低下是媒介素养匮乏的主要原因 | 第91-92页 |
6 从“媒体事件”视角看新生代农民工权益诉求媒介表达 | 第92-105页 |
6.1 典型“媒体事件”:新生代农民工媒介表达的错位输入 | 第92-96页 |
6.1.1 张海超开胸验肺事件 | 第93-95页 |
6.1.2 四川都江堰讨薪农民工被打死事件 | 第95-96页 |
6.2 四阶段呈现:从“媒体事件”看媒介表达的动态过程 | 第96-103页 |
6.2.1 表达潜伏期——新生代农民工常规表达的失灵 | 第97-98页 |
6.2.2 事件爆发期——多种媒介作用下的舆论深化和公众围观 | 第98-100页 |
6.2.3 利益博弈期——舆论压力下的公权力介入 | 第100-102页 |
6.2.4 平静酝酿期——共识扩大到制度建构尝试 | 第102-103页 |
6.3 小结:新生代农民工权益诉求媒介表达的理性趋向 | 第103-105页 |
7 从社会治理视角看新生代农民工权益诉求媒介表达关系格局建构 | 第105-120页 |
7.1 社会治理与新生代农民工权益诉求媒介表达 | 第105-108页 |
7.1.1 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 | 第106页 |
7.1.2 权益诉求表达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 | 第106-107页 |
7.1.3 媒介表达是协调和制衡利益关系的重要手段 | 第107页 |
7.1.4 媒介表达是协商民主的重要内容 | 第107-108页 |
7.2 多元博弈中各参与主体的策略选择 | 第108-116页 |
7.2.1 新生代农民工的“闹大”思维 | 第109-110页 |
7.2.2 大众媒介的策略选择 | 第110-112页 |
7.2.3 政府部门的策略选择 | 第112-114页 |
7.2.4 专家学者、公众在多元博弈中的地位和作用 | 第114-115页 |
7.2.5 各参与主体的动态博弈 | 第115-116页 |
7.3 媒介表达互动关系格局的建构 | 第116-117页 |
7.3.1 媒介表达“关系网”建构 | 第116页 |
7.3.2 媒介表达的规则与话语 | 第116-117页 |
7.4 结语:用媒介表达开启更广阔的权益保护空间 | 第117-120页 |
中外文参考文献 | 第120-129页 |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 第129-130页 |
后记 | 第130-1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