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9页 |
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6-24页 |
1.1 烟粉虱 | 第16-19页 |
1.1.1 烟粉虱概述 | 第16页 |
1.1.2 烟粉虱的入侵与危害 | 第16-17页 |
1.1.3 烟粉虱的防治现状及其主要天敌 | 第17-19页 |
1.2 海氏桨角蚜小蜂 | 第19-21页 |
1.3 共生细菌 | 第21-23页 |
1.3.1 共生细菌概述 | 第21页 |
1.3.2 昆虫的共生细菌 | 第21-22页 |
1.3.3 烟粉虱及其寄生性天敌昆虫的共生细菌 | 第22页 |
1.3.4 Rickettsia | 第22-23页 |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23-24页 |
1.4.1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3页 |
1.4.2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3-24页 |
第二章 基本材料与方法 | 第24-34页 |
2.1 供试昆虫 | 第24页 |
2.2 供试植物 | 第24页 |
2.3 生态学研究相关的主要仪器设备 | 第24-25页 |
2.3.1 养虫笼 | 第24-25页 |
2.3.2 人工气候室 | 第25页 |
2.3.3 自制小型养虫笼 | 第25页 |
2.3.4 夹叶笼 | 第25页 |
2.3.5 吸虫器 | 第25页 |
2.4 生化及分子生物学相关的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25-26页 |
2.4.1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5-26页 |
2.4.2 主要试剂 | 第26页 |
2.5 基本方法 | 第26-34页 |
2.5.1 烟粉虱总DNA的提取 | 第26-27页 |
2.5.2 烟粉虱隐种的鉴定 | 第27-28页 |
2.5.3 PCR产物的纯化、克隆及单菌落测序 | 第28-29页 |
2.5.4 荧光原位杂交(FISH) | 第29页 |
2.5.5 RNA样品的提取 | 第29-30页 |
2.5.6 RACE用cDNA的制备 | 第30-32页 |
2.5.7 数据分析 | 第32-34页 |
第三章 海氏桨角蚜小蜂体内共生菌种类和分布测定 | 第34-40页 |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34-35页 |
3.1.1 供试昆虫与植物 | 第34页 |
3.1.2 海氏桨角蚜小蜂共生菌种类的检测 | 第34-35页 |
3.1.3 共生菌Rickettsia在寄生蜂体内的定位(荧光原位杂交FISH) | 第35页 |
3.2 结果 | 第35-36页 |
3.2.1 细菌16S rRNA基因通用引物的PCR产物测序结果及比对 | 第35页 |
3.2.2 Rickettsia在寄生蜂中的定位 | 第35-36页 |
3.3 分析与讨论 | 第36-40页 |
第四章 Rickettsia的垂直传播和水平传播研究 | 第40-49页 |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40-43页 |
4.1.1 供试昆虫与植物 | 第40页 |
4.1.2 海氏桨角蚜小蜂总DNA的提取 | 第40-41页 |
4.1.3 海氏桨角蚜小蜂卵的获取 | 第41页 |
4.1.4 海氏桨角蚜小蜂成蜂的蜂蜜水饲养法 | 第41页 |
4.1.5 海氏桨角蚜小蜂体内Rickettsia的垂直传播研究 | 第41-42页 |
4.1.6 Rickettsia从MEAM1烟粉虱到海氏桨角蚜小蜂的水平传播研究 | 第42-43页 |
4.2 结果 | 第43页 |
4.2.1 海氏桨角蚜小蜂体内Rickettsia的垂直传播研究 | 第43页 |
4.2.2 Rickettsia从MEAM1烟粉虱到海氏桨角蚜小蜂的水平传播研究 | 第43页 |
4.3 分析与讨论 | 第43-49页 |
第五章 Wb和Wq的生物学特性比较 | 第49-53页 |
5.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49-50页 |
5.1.1 供试昆虫与植物 | 第49页 |
5.1.2 一定量的2-3龄烟粉虱若虫的准备 | 第49-50页 |
5.1.3 单头雌性已交配的寄生蜂的准备 | 第50页 |
5.1.4 Wb和Wq的生物学特性对比 | 第50页 |
5.2 结果 | 第50-51页 |
5.3 分析与讨论 | 第51-53页 |
第六章 总讨论 | 第53-55页 |
6.1 主要研究结果 | 第53页 |
6.2 值得继续研究的问题 | 第53-54页 |
6.3 本实验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5页 |
作者简介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