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专用术语注释表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无线光通信中编码调制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第10-14页 |
1.2.1 无线光通信的研究和发展 | 第10-11页 |
1.2.2 信道编码技术的研究和发展 | 第11-13页 |
1.2.3 调制技术的研究和发展 | 第13-14页 |
1.3 论文结构及内容安排 | 第14-15页 |
第二章 无线光通信信道特性研究 | 第15-28页 |
2.1 系统模型和信道模型 | 第15-16页 |
2.2 大气信道引起的损耗分析 | 第16-18页 |
2.2.1 衰减效应 | 第16-17页 |
2.2.2 湍流效应 | 第17-18页 |
2.3 无线光通信中常用的调制方式 | 第18-22页 |
2.3.1 调制方式 | 第18-19页 |
2.3.2 各种调制方式的性能比较 | 第19-22页 |
2.4 光 PPM 调制技术的研究 | 第22-27页 |
2.4.1 PPM 的基本原理和数学模型 | 第22-23页 |
2.4.2 PPM 调制原理 | 第23-25页 |
2.4.3 PPM 的最大似然解调 | 第25-2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LDPC 码的基本原理及编译码方法 | 第28-44页 |
3.1 LDPC 码概述 | 第28-32页 |
3.1.1 LDPC 码的定义和表示方法 | 第28-29页 |
3.1.2 短环对 LDPC 码的影响 | 第29-31页 |
3.1.3 LDPC 码的构造条件 | 第31-32页 |
3.2 LDPC 码校验矩阵的构造方法 | 第32-35页 |
3.2.1 随机构造法 | 第33-34页 |
3.2.2 准循环 LDPC 码构造方法 | 第34-35页 |
3.3 LDPC 码编码算法 | 第35-38页 |
3.3.1 LU 分解编码算法 | 第36-37页 |
3.3.2 RU 编码算法 | 第37-38页 |
3.4 LDPC 码译码方法 | 第38-43页 |
3.4.1 硬判决译码算法 | 第39-40页 |
3.4.2 软判决译码算法 | 第40-4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四章 大围长 QC-LDPC 码的设计 | 第44-59页 |
4.1 QC-LDPC 码的设计 | 第44-47页 |
4.1.1 Tanner 图的循环和 girth 值 | 第44-45页 |
4.1.2 QC-LDPC 码的 girth 值 | 第45-47页 |
4.2 QC-LDPC 码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47-51页 |
4.2.1 码长 | 第47-48页 |
4.2.2 码率 | 第48-49页 |
4.2.3 译码算法 | 第49-50页 |
4.2.4 译码迭代次数 | 第50-51页 |
4.3 一种大围长 QC-LDPC 码的结构化构造方法 | 第51-58页 |
4.3.1 QC-LDPC 码的代数构造法 | 第51-54页 |
4.3.2 循环置换矩阵的搜索算法步骤 | 第54-56页 |
4.3.3 仿真结果分析 | 第56-5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五章 QC-LDPC 码在光 PPM 系统中性能研究 | 第59-71页 |
5.1 光 PPM 信道模型 | 第59-62页 |
5.1.1 光强闪烁指数的影响分析 | 第59页 |
5.1.2 PPM 调制下的弱湍流信道模型 | 第59-62页 |
5.2 PPM 调制的参数设计 | 第62-64页 |
5.3 大围长 QC-LDPC 码在光 PPM 信道中的性能分析 | 第64-70页 |
5.3.1 QC-LDPC 码与随机 LDPC 码的性能比较 | 第64-65页 |
5.3.2 QC-LDPC 码在弱湍流信道下的性能 | 第65-68页 |
5.3.3 BP 译码算法的优化设计 | 第68-7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