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独立电源技术(直接发电)论文--蓄电池论文

蓄电池健康状况远程在线监测中的关键技术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8-14页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第8-9页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第9-12页
        1.2.1 蓄电池在线监测的发展现状第9-11页
        1.2.2 蓄电池容量评估方法的发展现状第11-12页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组织结构第12-14页
第二章 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的特性和工作方式第14-24页
    2.1 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的基本工作原理第14-16页
        2.1.1 蓄电池的组成第14-15页
        2.1.2 蓄电池的电化学原理第15-16页
    2.2 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的性能参数第16-20页
        2.2.1 电动势和开路电压第16-17页
        2.2.2 内阻第17-18页
        2.2.3 容量第18-19页
        2.2.4 寿命第19-20页
    2.3 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的失效模式第20-21页
    2.4 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的工作方式第21-23页
        2.4.1 蓄电池在电源系统中的位置第21-22页
        2.4.2 浮充工作方式第22-23页
    2.5 本章小结第23-24页
第三章 蓄电池在线监测中的健康状况判定方法研究第24-40页
    3.1 蓄电池健康状况的定义第24-25页
        3.1.1 蓄电池的 SOC第24-25页
        3.1.2 蓄电池的 SOH第25页
    3.2 蓄电池健康状况综合判定方法第25-28页
    3.3 充放电期间的蓄电池健康判定第28-33页
        3.3.1 放电期间 SOC 的计算第28-31页
        3.3.2 充电期间 SOC 的计算第31-33页
        3.3.3 充放电期间的 SOH 计算第33页
    3.4 浮充期间的蓄电池健康判定第33-37页
        3.4.1 内阻测量原理第34-35页
        3.4.2 内阻判定方法第35-37页
    3.5 综合判定方法的实施与分析第37-39页
        3.5.1 综合判定方法的实施流程第37-38页
        3.5.2 综合判定方法的可行性和优缺点分析第38-39页
    3.6 本章小结第39-40页
第四章 蓄电池健康状况远程在线监测系统的设计第40-63页
    4.1 系统的总体设计第40-42页
        4.1.1 系统总体结构第40-41页
        4.1.2 现场监测点第41页
        4.1.3 传输网络第41页
        4.1.4 区域监测服务中心第41-42页
    4.2 现场监测点的硬件设计第42-58页
        4.2.1 嵌入式控制器第42-43页
        4.2.2 电压检测模块第43-44页
        4.2.3 电流检测模块第44-45页
        4.2.4 内阻检测模块第45-51页
        4.2.5 A/D 转换模块第51-53页
        4.2.6 温度检测模块第53-54页
        4.2.7 串行通信模块第54-55页
        4.2.8 其它模块第55-58页
    4.3 现场监测点的软件设计第58-60页
        4.3.1 现场监测点的总体流程第58页
        4.3.2 蓄电池内阻检测流程第58-59页
        4.3.3 串行传输协议第59-60页
    4.4 传输网络与区域监测服务中心第60-62页
        4.4.1 传输网络第60-61页
        4.4.2 区域监测服务中心第61-62页
    4.5 本章小结第62-63页
第五章 现场监测点的调试与分析第63-69页
    5.1 现场监测点的样机制作第63-65页
        5.1.1 抗干扰设计第63-64页
        5.1.2 PCB 制作第64-65页
    5.2 现场监测点的调试与测试第65-68页
        5.2.1 电路的搭建与调试第65-66页
        5.2.2 测量结果分析第66-68页
    5.3 本章小结第68-69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69-71页
    6.1 本文工作总结第69页
    6.2 未来工作展望第69-71页
参考文献第71-73页
附录 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第73-74页
附录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第74-75页
致谢第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马鞍山联通IPRAN分组传送网规划与实施
下一篇:基于复杂网络的观点传播及一致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