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4页 |
1.1 规划建设背景 | 第8-9页 |
1.2 规划总体规划思路和建设目标 | 第9-12页 |
1.2.1 总体规划思路 | 第9-11页 |
1.2.2 规划建设目标 | 第11-12页 |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结构安排 | 第12-14页 |
第二章 马鞍山传输网络现状 | 第14-29页 |
2.1 马鞍山概况 | 第14-15页 |
2.2 本地网基础架构现状 | 第15-23页 |
2.2.1 总体现状分析 | 第15-16页 |
2.2.2 核心机房现状分析 | 第16页 |
2.2.3 汇聚机房现状分析 | 第16-17页 |
2.2.4 传输系统与设备现状 | 第17-23页 |
2.3 本地光缆网现状 | 第23-26页 |
2.3.1 核心层光缆现状 | 第23-24页 |
2.3.2 汇聚层光缆现状 | 第24页 |
2.3.3 接入主干层光缆现状 | 第24-25页 |
2.3.4 本地管道网现状 | 第25-26页 |
2.4 业务需求 | 第26-28页 |
2.4.1 WCDMA 基站业务电路需求 | 第26-27页 |
2.4.2 HSPA+电路需求 | 第27-28页 |
2.4.3 GSM 基站业务电路需求 | 第2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马鞍山传送网规划思路 | 第29-52页 |
3.1 技术分析 | 第29-44页 |
3.1.1 MPLS 技术分析 | 第29-34页 |
3.1.2 IP RAN 传输技术 | 第34-40页 |
3.1.3 面向 IP 的分组传送网发展思路最新技术介绍 | 第40-44页 |
3.2 节点布局和分层分区规划思路 | 第44-46页 |
3.2.1 节点定义 | 第44页 |
3.2.2 汇聚区和综合业务接入区划分 | 第44-45页 |
3.2.3 节点布局规划 | 第45-46页 |
3.3 本地传输系统规划思路 | 第46-47页 |
3.3.1 MSTP 系统 | 第46页 |
3.3.2 WDM/OTN 系统 | 第46-47页 |
3.3.3 本地分组网(UTN)系统 | 第47页 |
3.4 本地光缆网规划思路 | 第47-51页 |
3.4.1 核心汇聚层光缆 | 第48-49页 |
3.4.2 接入主干光缆 | 第49页 |
3.4.3 接入配线光缆 | 第49-50页 |
3.4.4 县乡传输网 | 第50页 |
3.4.5 本地管道网 | 第50-5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四章 传送网规划方案 | 第52-80页 |
4.1 汇聚区及汇聚节点规划 | 第52-56页 |
4.1.1 汇聚区的划分流程和方法 | 第52-53页 |
4.1.2 汇聚区及汇聚节点规划目标 | 第53-54页 |
4.1.3 汇聚区和汇聚节点规划方案 | 第54-56页 |
4.1.4 汇聚节点规划效果 | 第56页 |
4.2 综合业务接入区/点规划 | 第56-61页 |
4.2.1 综合业务接入区/点规划流程 | 第56-57页 |
4.2.2 综合业务接入区/点规划目标 | 第57页 |
4.2.3 综合业务接入区规划方案 | 第57页 |
4.2.4 综合业务接入点规划方案 | 第57-61页 |
4.3 本地传送网 | 第61-73页 |
4.3.1 MSTP 规划方案 | 第61-63页 |
4.3.2 OTN 规划方案 | 第63-66页 |
4.3.3 IPRAN 规划方案 | 第66-73页 |
4.4 光缆规划 | 第73-79页 |
4.4.1 核心汇聚层 | 第73-75页 |
4.4.2 主干接入层光缆 | 第75-78页 |
4.4.3 配线层光缆 | 第78页 |
4.4.4 本地管道网 | 第78-7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第五章 规划实施与性能测试 | 第80-85页 |
5.1 建设计划 | 第80-81页 |
5.2 测试内容 | 第81-82页 |
5.3 测试结果 | 第82-8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第85-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88页 |
致谢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