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结构光纤中超短脉冲的传输特性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9页 |
1.2 微结构光纤 | 第9-10页 |
1.3 微结构光纤的分类 | 第10-15页 |
1.3.1 折射率引导型微结构光纤 | 第10-13页 |
1.3.2 光子带隙型微结构光纤 | 第13-15页 |
1.4 超连续谱的发展 | 第15-17页 |
1.5 非线性光学的发展 | 第17-18页 |
1.6 课题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第2章 超短脉冲在微结构光纤中传输的理论基础 | 第19-38页 |
2.1 引言 | 第19页 |
2.2 麦克斯韦方程组 | 第19-21页 |
2.3 光纤中的模式 | 第21-23页 |
2.3.1 本征值方程 | 第21-22页 |
2.3.2 单模条件 | 第22-23页 |
2.4 光纤中的基本传输方程 | 第23-28页 |
2.4.1 非线性脉冲传输 | 第23-26页 |
2.4.2 广义非线性薛定谔方程 | 第26-28页 |
2.5 光纤中的色散特性 | 第28-31页 |
2.6 光纤中的非线性特性 | 第31-37页 |
2.6.1 自相位调制和交叉相位调制 | 第31-32页 |
2.6.2 受激拉曼散射 | 第32-33页 |
2.6.3 光纤中的孤子 | 第33-35页 |
2.6.4 自陡效应 | 第35-36页 |
2.6.5 脉冲内拉曼散射 | 第36-37页 |
2.6.6 色散波和蓝移 | 第37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3章 微结构光纤中超短脉冲的数值模拟 | 第38-50页 |
3.1 引言 | 第38页 |
3.2 分步傅里叶方法 | 第38-41页 |
3.2.1 时间/空间窗口的选取 | 第40页 |
3.2.2 空间步长的选取 | 第40-41页 |
3.3 时域有限差分法 | 第41页 |
3.4 基于分步傅里叶方法的数值模拟 | 第41-48页 |
3.4.1 孤子分裂的数值模拟 | 第42-43页 |
3.4.2 蓝移增强的超连续谱的数值模拟 | 第43-45页 |
3.4.3 三阶色散效应对脉冲的影响 | 第45-48页 |
3.5 基于有限时域差分的数值模拟 | 第48-49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4章 微结构光纤中超短脉冲的实验研究 | 第50-62页 |
4.1 引言 | 第50页 |
4.2 实验装置 | 第50-54页 |
4.2.1 实验平台设计 | 第50-51页 |
4.2.2 微结构光纤 | 第51-52页 |
4.2.3 飞秒脉冲的耦合 | 第52-53页 |
4.2.4 时域测量系统 | 第53页 |
4.2.5 其他测量系统 | 第53-54页 |
4.3 孤子分裂的实验研究 | 第54-57页 |
4.4 蓝移增强的超连续谱的实验研究 | 第57-60页 |
4.5 输出脉冲的空间特性 | 第60-61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2-65页 |
5.1 总结 | 第62页 |
5.2 展望—光子弹 | 第62-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70-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