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绪论 | 第11-13页 |
第一章 电子证据 | 第13-21页 |
1.1 电子证据的概念 | 第13-16页 |
1.2 电子证据与电子数据 | 第16-17页 |
1.3 电子证据的特点 | 第17-19页 |
1.4 电子证据的学理分类 | 第19-21页 |
第二章 电子证据的法律定位 | 第21-24页 |
2.1 电子证据法律定位的立法规定 | 第21页 |
2.2 关于电子证据法律定位的理论学说 | 第21-24页 |
第三章 电子证据采信问题的理论分析 | 第24-36页 |
3.1 电子证据的可采性问题 | 第24-26页 |
3.1.1 电子证据的合法性 | 第24-25页 |
3.1.2 电子证据的关联性 | 第25页 |
3.1.3 电子证据的客观性 | 第25-26页 |
3.2 电子证据原件 | 第26-29页 |
3.2.1 《电子商务示范法》的规定 | 第26-27页 |
3.2.2 美国立法的主流观点 | 第27页 |
3.2.3 电子证据的“拟制原件说” | 第27-29页 |
3.3 电子证据的证明力问题 | 第29-33页 |
3.3.1 电子证据与待证事实的关联程度 | 第29-30页 |
3.3.2 电子证据的完整程度 | 第30页 |
3.3.3 电子证据的可靠程度 | 第30-32页 |
3.3.4 电子证据的补强 | 第32-33页 |
3.4 电子证据采信问题在司法实践中的具体表现 | 第33-36页 |
第四章 我国电子证据采信规则的完善 | 第36-49页 |
4.1 国外的电子证据采信规则 | 第36-39页 |
4.1.1 英美法系国家的电子证据采信规则 | 第37-39页 |
4.1.2 大陆法系国家的电子证据采信规则 | 第39页 |
4.2 我国电子证据采信规则的现状 | 第39-42页 |
4.2.1 在立法层面上,我国的电子证据法律制度还有待完善 | 第39-40页 |
4.2.2 在司法层面上,立法的缺失导致法官判案无法可依 | 第40-42页 |
4.3 我国电子证据采信规则的完善 | 第42-49页 |
4.3.1 民事诉讼中电子证据的可采性认定规则 | 第42-44页 |
4.3.2 民事诉讼中电子证据的证明力认定规则 | 第44-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