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中文文摘 | 第4-6页 |
目录 | 第6-8页 |
绪论 | 第8-16页 |
第一节 选题意义 | 第8-9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8页 |
二、现实意义 | 第8-9页 |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基本思路 | 第9-12页 |
一、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二、基本思路 | 第12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可能创新点 | 第12-16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二、可能创新点 | 第14-16页 |
第一章 新哲学会是学术中国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 第16-28页 |
第一节 新哲学会的成立 | 第16-19页 |
一、对新哲学会成立时间的考证 | 第16-18页 |
二、新哲学会成立的背景:学术中国化思潮的兴起 | 第18-19页 |
第二节 新哲学会的成员构成及其主要学术活动 | 第19-28页 |
一、新哲学会的成员构成 | 第19-22页 |
二、新哲学会的主要学术活动 | 第22-28页 |
第二章 新哲学会的学术活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 第28-34页 |
第一节 新哲学会的学习活动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营造思想氛围 | 第28-29页 |
第二节 新哲学会的学术成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准备理论基础 | 第29-31页 |
一、新哲学会的学术通俗化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的逻辑起点 | 第29-30页 |
二、新哲学会核心成员艾思奇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 第30-31页 |
第三节 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第31-34页 |
第三章 新哲学会的学术活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 | 第34-44页 |
第一节 新哲学会的学术活动促进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 第34-41页 |
一、新哲学会的学术研究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提供理论借鉴 | 第34-37页 |
二、新哲学会的学术活动推动“毛泽东思想,,概念的提出 | 第37-41页 |
第二节 新哲学会从学理层面阐发毛泽东思想 | 第41-44页 |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辟新哲学会学术研究的新视野 | 第44-56页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新哲学会的学术研究提供动力和方向 | 第44页 |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论证丰富了新哲学会的研究内容 | 第44-56页 |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的论证丰富了新哲学会的研究内容 | 第44-45页 |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的论证丰富了新哲学会的研究内容 | 第45-47页 |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可能性的论证丰富了新哲学会的研究内容 | 第47-50页 |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路径的论证丰富了新哲学会的研究内容 | 第50-53页 |
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绩、不足及任务的论证丰富了新哲学会的研究内容 | 第53-56页 |
第五章 新哲学会学术活动的当代启示 | 第56-62页 |
第一节 学术思想应当与意识形态保持健康的关系 | 第56-57页 |
第二节 重视学术界理论研究与党的理论创新的关系 | 第57-59页 |
第三节 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文化与实际相结合 | 第59-62页 |
结论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4页 |
致谢 | 第74-76页 |
个人简历 | 第76-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