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动了“我”的奶酪:主客体视角下“问题学生”的个案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7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8-9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9页 |
三、 文献综述 | 第9-14页 |
四、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第14-17页 |
第二章 研究方法 | 第17-22页 |
一、 研究对象的选择 | 第17-18页 |
二、 研究者身份 | 第18页 |
三、 接触研究对象 | 第18-19页 |
四、 收集材料 | 第19-22页 |
第三章 主客体视角下“问题学生”个案的呈现 | 第22-30页 |
一、 我的“问题”:主体视角下个案问题的呈现 | 第22-25页 |
二、 “问题”的我:客体视角下个案问题的呈现 | 第25-30页 |
第四章 “谁动了我的奶酪”——个案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30-36页 |
一、 缺乏“存在感”的学校 | 第30-32页 |
二、 如“吸铁”般的校外世界 | 第32-33页 |
三、 家庭教育的缺失 | 第33-35页 |
四、 难以控制的自己 | 第35-36页 |
第五章 主体视角下“问题学生”的转化策略 | 第36-40页 |
一、 对父亲的期盼:温暖的关爱,平等地对话 | 第36-37页 |
二、 对老师的期盼:发现我,尊重我 | 第37-38页 |
三、 对同学的期盼:做我的朋友吧 | 第38-40页 |
第六章 研究反思 | 第40-43页 |
一、 对研究过程的反思 | 第40-41页 |
二、 对研究个案的反思 | 第4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附录一 | 第46-47页 |
附录二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作者简介及发表文章 | 第49-50页 |
附件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