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目录 | 第6-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2页 |
1.1 栀子及水栀子概述 | 第9页 |
1.2 栀子黄色素概述 | 第9-15页 |
1.2.1 栀子黄色素主要成分及其结构 | 第9-11页 |
1.2.2 栀子黄色素的性质 | 第11页 |
1.2.3 栀子黄色素的生理功能 | 第11-12页 |
1.2.4 栀子黄色素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 第12页 |
1.2.5 栀子黄色素的提取 | 第12-14页 |
1.2.6 栀子黄色素的精制 | 第14-15页 |
1.3 栀子苷研究概述 | 第15-20页 |
1.3.1 栀子苷的药理作用 | 第16-18页 |
1.3.2 栀子苷的提取 | 第18-19页 |
1.3.3 栀子苷的纯化 | 第19-20页 |
1.4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意义及创新点 | 第20-22页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4.2 意义 | 第21页 |
1.4.3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21-22页 |
第2章 大孔吸附树脂法精制栀子黄色素 | 第22-38页 |
2.1 引言 | 第22页 |
2.2 试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 第22-23页 |
2.2.1 试验材料 | 第22页 |
2.2.2 试验试剂 | 第22-23页 |
2.2.3 试验仪器 | 第23页 |
2.3 试验方法 | 第23-26页 |
2.3.1 栀子黄色素的提取 | 第23-24页 |
2.3.2 栀子黄色素浓度的测定 | 第24页 |
2.3.3 栀子苷浓度的测定 | 第24页 |
2.3.4 树脂的选择 | 第24-25页 |
2.3.5 树脂精制栀子黄色素条件优化 | 第25-26页 |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26-36页 |
2.4.1 栀子黄色素浓度的测定 | 第26-27页 |
2.4.2 栀子苷浓度的测定 | 第27-28页 |
2.4.3 静态吸附试验筛选树脂 | 第28-29页 |
2.4.4 HPD722静态动力学吸附曲线 | 第29页 |
2.4.5 树脂精制栀子黄色素条件优化 | 第29-3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第3章 硅胶层析法从栀子黄色素精制废液中分离栀子苷 | 第38-44页 |
3.1 引言 | 第38页 |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38页 |
3.2.1 实验试剂 | 第38页 |
3.2.2 实验仪器 | 第38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38-40页 |
3.3.1 栀子苷粗品制备 | 第39页 |
3.3.2 展开剂的选择 | 第39页 |
3.3.3 硅胶柱层析法纯化栀子苷 | 第39-40页 |
3.3.4 栀子苷硅胶层析纯化前后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 第40页 |
3.3.5 栀子苷纯度的测定 | 第40页 |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0-43页 |
3.4.1 展开剂的选择 | 第40-41页 |
3.4.2 栀子苷的纯化 | 第41页 |
3.4.3 栀子苷硅胶层析纯化前后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 第41-43页 |
3.4.4 栀子苷纯度的测定 | 第4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4章 超声波法同时提取栀子黄色素和栀子苷 | 第44-59页 |
4.1 引言 | 第44页 |
4.2 试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 第44页 |
4.2.1 试验材料 | 第44页 |
4.2.2 试验试剂 | 第44页 |
4.2.3 试验仪器 | 第44页 |
4.3 试验方法 | 第44-46页 |
4.3.1 栀子黄色素浓度的测定 | 第44-45页 |
4.3.2 栀子苷浓度的测定 | 第45页 |
4.3.3 超声波法同时提取栀子黄色素和栀子苷的单因素试验 | 第45页 |
4.3.4 响应曲面分析 | 第45-46页 |
4.3.5 超声波法与溶剂回流法提取效果的比较 | 第46页 |
4.4 试验结果与讨论 | 第46-57页 |
4.4.1 单因素试验结果 | 第46-51页 |
4.4.2 响应曲面分析 | 第51-5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9-61页 |
5.1 结论 | 第59页 |
5.2 展望 | 第59-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