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化千枚岩填筑路基变形特性研究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 1.2.1 软岩的工程特性 | 第12-14页 |
| 1.2.2 软岩作为路基填料的适用性 | 第14-15页 |
| 1.2.3 软岩填料的变形特性 | 第15-16页 |
| 1.2.4 现状分析 | 第16-17页 |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页 |
| 1.3.2 技术路线图 | 第17-19页 |
| 第二章 风化千枚岩原岩和填料的工程性质分析 | 第19-32页 |
| 2.1“十天”高速安康东段工程基本概况 | 第19-20页 |
| 2.2 千枚岩原岩的物理力学性质 | 第20-27页 |
| 2.2.1 矿物成分 | 第20-22页 |
| 2.2.2 千枚岩原岩的水理性质 | 第22-24页 |
| 2.2.3 千枚岩原岩强度 | 第24-25页 |
| 2.2.4 风化千枚岩的耐崩解性 | 第25-27页 |
| 2.3 风化千枚岩填料的路用性能 | 第27-31页 |
| 2.3.1 风化千枚岩细粒料的物理指标测定 | 第27页 |
| 2.3.2 风化千枚岩填料的三轴剪切试验 | 第27-28页 |
| 2.3.3 风化千枚岩填料的击实特性 | 第28-30页 |
| 2.3.4 风化千枚岩填料的承载比(CBR) | 第30-31页 |
| 2.4 小结 | 第31-32页 |
| 第三章 风化千枚岩填料的室内水-力变形模型试验 | 第32-48页 |
| 3.1 风化千枚岩填料路基沉降因素分析 | 第32-33页 |
| 3.1.1 内部因素 | 第32页 |
| 3.1.2 外部因素 | 第32-33页 |
| 3.2 路基土柱模型试验测试系统 | 第33-35页 |
| 3.2.1 水分补给装置 | 第33-34页 |
| 3.2.2 土柱模型 | 第34-35页 |
| 3.2.3 加载装置 | 第35页 |
| 3.2.4 水分监测采集系统 | 第35页 |
| 3.2.5 变形采集装置 | 第35页 |
| 3.3 试验介绍 | 第35-39页 |
| 3.3.1 土柱模型填筑 | 第35-36页 |
| 3.3.2 风化千枚岩填料的选取 | 第36-37页 |
| 3.3.3 加载方式确定 | 第37-38页 |
| 3.3.4 试验方案 | 第38-39页 |
| 3.4 试验结果分析 | 第39-46页 |
| 3.4.1 不同地下水位对土柱模型变形特性的影响 | 第39-45页 |
| 3.4.2 土柱模型完全饱和状态下的变形测定 | 第45-46页 |
| 3.5 小结 | 第46-48页 |
| 第四章 室内土柱模型试验的数值模拟 | 第48-59页 |
| 4.1 Flac3D分析的基本组成部分 | 第48-49页 |
| 4.2 水-力耦合模型的建立 | 第49-51页 |
| 4.2.1 室内试验的几何模型 | 第49页 |
| 4.2.2 荷载及边界条件 | 第49-50页 |
| 4.2.3 参数的确定 | 第50-51页 |
| 4.3 室内模型试验的水-力耦合数值模拟 | 第51-56页 |
| 4.3.1 地下水上升条件下的室内模型数值模拟 | 第51-55页 |
| 4.3.2 表面补水条件下的室内模型数值模拟 | 第55-56页 |
| 4.4 室内试验与数值计算的对比分析 | 第56-58页 |
| 4.5 小结 | 第58-59页 |
| 第五章 风化千枚岩路基变形特性分析 | 第59-83页 |
| 5.1 路基水力耦合模型的建立 | 第59-60页 |
| 5.1.1 路基的几何模型 | 第59-60页 |
| 5.1.2 荷载及边界条件 | 第60页 |
| 5.1.3 参数的确定 | 第60页 |
| 5.2 地下水作用下的路基变形特性 | 第60-70页 |
| 5.2.1 路基水-力耦合数值模拟 | 第61-68页 |
| 5.2.2 模拟结果分析 | 第68-70页 |
| 5.3 地表水入渗路基变形特性分析 | 第70-76页 |
| 5.3.1 路基水-力耦合数值模拟 | 第71-74页 |
| 5.3.2 模拟结果分析 | 第74-76页 |
| 5.4 风化千枚岩路基变形控制措施 | 第76-81页 |
| 5.4.1 设置隔水层 | 第76-78页 |
| 5.4.2 水泥改良风化千枚岩填料 | 第78-80页 |
| 5.4.3 表面排水设置 | 第80-81页 |
| 5.4.4 后期养护管理 | 第81页 |
| 5.5 小结 | 第81-83页 |
| 结论与展望 | 第83-85页 |
| 主要结论 | 第83-84页 |
| 进一步研究建议 | 第84-85页 |
| 参考文献 | 第85-90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0-91页 |
| 致谢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