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1-12页 |
1.2.1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1.2.2 技术路线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1.3.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2-13页 |
1.3.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3-16页 |
1.4 创新之处与拟解决的问题 | 第16-18页 |
1.4.1 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1.4.2 拟解决的问题 | 第17-18页 |
2 国内外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发展趋势 | 第18-22页 |
2.1 国外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 第18-19页 |
2.1.1 美国市场导向型 | 第18页 |
2.1.2 德国合作社导向型 | 第18页 |
2.1.3 日本农协导向型 | 第18页 |
2.1.4 巴西政府导向型 | 第18-19页 |
2.2 国内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 第19-20页 |
2.2.1 公共服务机构主导型 | 第19页 |
2.2.2 合作经济组织主导型 | 第19页 |
2.2.3 龙头企业主导型 | 第19页 |
2.2.4 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 第19-20页 |
2.3 国内外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经验及发展趋势 | 第20-22页 |
2.3.1 农科教相结合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正确选择 | 第20页 |
2.3.2 服务组织的有机联合是保障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高效运作的关键 | 第20页 |
2.3.3 项目全产业链的服务是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全面实施 | 第20-21页 |
2.3.4 农业信息化是加快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作用发挥的强大推力 | 第21-22页 |
3 农科教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22-27页 |
3.1 农科教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相关概念 | 第22页 |
3.1.1 农业社会化服务概念 | 第22页 |
3.1.2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概念 | 第22页 |
3.1.3 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概念 | 第22页 |
3.1.4 农科教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概念 | 第22页 |
3.2 农科教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主要特征 | 第22-24页 |
3.2.1 一般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基本特征 | 第22-23页 |
3.2.2 农科教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特有特征 | 第23-24页 |
3.3 农科教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作用 | 第24-25页 |
3.3.1 有利于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 第24页 |
3.3.2 有利于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 第24-25页 |
3.3.3 有利于发挥政府购买社会化服务的作用 | 第25页 |
3.3.4 有利于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 第25页 |
3.4 农科教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 | 第25-27页 |
3.4.1 农业产业化理论 | 第25页 |
3.4.2 农业推广学理论 | 第25-26页 |
3.4.3 制度变迁理论 | 第26页 |
3.4.4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 | 第26页 |
3.4.5 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26-27页 |
4 云南省农科教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分析 | 第27-36页 |
4.1 云南省农科教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概况 | 第27-28页 |
4.1.1 体系建设的核心机构 | 第27页 |
4.1.2 体系建设的基本路线 | 第27-28页 |
4.1.3 体系建设的成效 | 第28页 |
4.2 云南省农科教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 | 第28-32页 |
4.2.1 服务组织载体基本成型 | 第29-30页 |
4.2.2 示范基地培育初具规模 | 第30-31页 |
4.2.3 农技推广服务全面开展 | 第31-32页 |
4.3 云南省农科教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不足 | 第32-33页 |
4.3.1 服务组织载体建设不够完善 | 第32页 |
4.3.2 示范基地培育建设成效不够高 | 第32-33页 |
4.3.3 农技推广建设力度不够大 | 第33页 |
4.4 云南省农科教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 | 第33-36页 |
4.4.1 完善服务组织载体建设 | 第34页 |
4.4.2 提高示范基地的示范效应 | 第34-35页 |
4.4.3 加大农技推广力度 | 第35-36页 |
5 云南省农科教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构建探索 | 第36-44页 |
5.1 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 第36-37页 |
5.1.1 指导思想 | 第36页 |
5.1.2 基本原则 | 第36-37页 |
5.2 农科教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框架构建探索 | 第37-41页 |
5.2.1 服务组织及其载体 | 第37-39页 |
5.2.2 服务子体系 | 第39-40页 |
5.2.3 体系框架构建 | 第40-41页 |
5.3 农科教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机制构建探索 | 第41-44页 |
5.3.1 组织领导机制 | 第41-42页 |
5.3.2 资金投入运用机制 | 第42页 |
5.3.3 考评奖惩激励机制 | 第42-43页 |
5.3.4 监督约束机制 | 第43页 |
5.3.5 创新发展机制 | 第43-44页 |
6 结语 | 第44-45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44页 |
6.2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