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 第9-20页 |
一、“哈恩难题”与货币理论的微观基础 | 第9-11页 |
二、货币主义的失败和金融创新 | 第11-13页 |
三、新货币经济学的基本观点 | 第13-17页 |
三、本文的创新与结构安排 | 第17-20页 |
第一章 新货币经济学的思想渊源 | 第20-43页 |
第一节 货币职能分离的早期思想 | 第20-23页 |
第二节 法律限制理论的早期发展 | 第23-27页 |
一、边沁的法律限制理论学说 | 第23-25页 |
二、斯克罗普和富拉顿的理论观点 | 第25-26页 |
三、约翰·格雷的新货币经济学思想 | 第26-27页 |
第三节 近代英美学者的新货币经济学思想 | 第27-35页 |
一、惠蒂克、韦斯特拉普和比尔格兰姆的理论 | 第28-29页 |
二、基森的理论主张和论战 | 第29-30页 |
三、缪纶的纯抽象计价媒介理论 | 第30-33页 |
四、本杰明·安德森的新货币经济学思想 | 第33-34页 |
五、欧文·费雪(Irving Fisher)和威廉斯(Williams)的补偿货币计划 | 第34-35页 |
第四节 新货币经济学中的德语开拓者 | 第35-41页 |
一、概述 | 第35-36页 |
二、卡尔·门格尔的货币演化理论 | 第36-38页 |
三、西美尔的货币哲学思想 | 第38页 |
四、罗伯特·利夫曼的空想的名目主义思想 | 第38-40页 |
五、魏克塞尔的纯信用货币理论 | 第40-41页 |
第五节 新货币经济学思想和现代新货币经济学 | 第41-43页 |
第二章 交易媒介理论 | 第43-70页 |
第一节 货币职能分离 | 第43-51页 |
一、计价媒介的演化发展 | 第43-45页 |
二、交易媒介和货币职能的统一 | 第45-46页 |
三、交易媒介的新发展 | 第46-48页 |
四、货币职能分离再出现 | 第48-51页 |
第二节 金融资产和货币共存的交易媒介 | 第51-58页 |
一、货币职能分离对交易媒介发展的激励 | 第51-52页 |
二、金融资产和货币共存的交易媒介 | 第52-56页 |
三、货币控制 | 第56-57页 |
四、价格冲击的原因 | 第57-58页 |
第三节 只有金融资产而没有货币的交易媒介 | 第58-59页 |
第四节 产生货币收益的交易媒介 | 第59-65页 |
一、最优货币量 | 第59-62页 |
二、产生货币收益的交易媒介和凯恩斯货币理论 | 第62-64页 |
三、产生货币收益的交易媒介与IS-LM 分析 | 第64-65页 |
第五节 货币职能分离的可行性 | 第65-70页 |
第三章 记账媒介理论 | 第70-92页 |
第一节 货币职能分离对记账媒介发展的激励 | 第70-71页 |
第二节 “补偿美元计划”及价格水平的控制 | 第71-80页 |
一、费雪的“补偿美元计划” | 第71-74页 |
二、价格水平控制的一般分析框架 | 第74-76页 |
三、以改变货币单位资源含量为基础的价格水平控制 | 第76-77页 |
四、以干预资源市场为基础的价格水平控制 | 第77-80页 |
第三节 间接兑换的商品篮子计划 | 第80-85页 |
一、货币商品标准观 | 第80-82页 |
二、直接兑换的商品篮子计划 | 第82-83页 |
三、BFH 体系的间接兑换的商品篮子计划 | 第83-84页 |
四、考文和克罗茨内的间接兑换的商品篮子计划 | 第84-85页 |
第四节 记账媒介形式 | 第85-89页 |
一、BFH 体系中的记账媒介 | 第86-87页 |
二、价值单位(valun) | 第87-88页 |
三、智利发展单位(UF) | 第88-89页 |
第五节 间接兑换性的可行性 | 第89-92页 |
第四章 BFH 支付体系模型 | 第92-112页 |
第一节 概述 | 第92-98页 |
一、BFH 体系中的货币 | 第92-94页 |
二、BFH 体系中的清算制度 | 第94-95页 |
三、间接兑换性 | 第95-98页 |
第二节 BFH 支付体系的比较静态分析 | 第98-103页 |
一、一个简单的“凯恩斯主义”模型 | 第98-100页 |
二、货币冲击 | 第100-101页 |
三、自发性消费冲击 | 第101-102页 |
四、对价格水平的冲击 | 第102-103页 |
五、长期的BFH 支付体系 | 第103页 |
第三节 BFH 支付体系的随机动态模型 | 第103-112页 |
一、BFH 支付体系的随机动态模型 | 第104-105页 |
二、货币数量的动态分析 | 第105-106页 |
三、价格水平的决定 | 第106-107页 |
四、决定价格水平的新古典随机动态模型 | 第107-109页 |
五、决定价格水平的新凯恩斯模型 | 第109-112页 |
第五章 法律限制理论 | 第112-144页 |
第一节 简单的迭代模型 | 第112-122页 |
一、消费借贷模型 | 第112-113页 |
二、迭代模型的建立 | 第113-118页 |
三、货币均衡的存在性 | 第118-122页 |
第二节 货币与生息资产的共存性 | 第122-127页 |
一、货币与生息资产的共存性 | 第122-124页 |
二、法律限制 | 第124-127页 |
第三节 法律限制与货币政策 | 第127-134页 |
一、公开市场业务 | 第127-129页 |
二、准备金要求 | 第129-130页 |
三、中央银行的贴现贷款 | 第130-131页 |
四、通货膨胀的低效性 | 第131-134页 |
第四节 实物货币模型 | 第134-140页 |
一、实物货币均衡 | 第135-137页 |
二、黄金的消费和货币数量论 | 第137-139页 |
三、实物货币的低效性 | 第139-140页 |
第五节 法律限制理论的合理性 | 第140-144页 |
第六章 对新货币经济学的评介 | 第144-175页 |
第一节 新货币经济学对主流货币理论的挑战 | 第144-149页 |
一、考察货币的传统 | 第144-147页 |
二、反传统的新货币经济学 | 第147-149页 |
第二节 货币的本质与货币职能分离的可能性 | 第149-164页 |
一、货币的信用本质 | 第149-152页 |
二、货币形式的演变与理想价值尺度 | 第152-155页 |
三、观念货币与货币职能分离 | 第155-158页 |
四、货币能否消失 | 第158-160页 |
五、货币本质和职能研究的新思路 | 第160-164页 |
第三节 指数化计价单位和人民币改革 | 第164-175页 |
一、智力发展单位(UF) | 第165-166页 |
二、货币幻觉 | 第166-168页 |
三、货币替代 | 第168-173页 |
四、人民币及人民币汇率改革 | 第173-175页 |
参考文献 | 第175-18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科研成果 | 第184-185页 |
论文摘要(中文) | 第185-188页 |
论文摘要(英文) | 第1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