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与创新—毛焰的艺术创作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4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1页 |
1.2 选题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创新之处和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1.3.1 创新之处 | 第12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第2章 毛焰的绘画背景 | 第14-20页 |
2.1 毛焰的成长背景 | 第14-15页 |
2.2 承上启下的一代人 | 第15-20页 |
2.2.1 毛焰与新生代 | 第16-17页 |
2.2.2 毛焰与何多苓 | 第17-18页 |
2.2.3 毛焰与朝戈 | 第18-20页 |
第3章 毛焰油画创作的审美特点 | 第20-30页 |
3.1 毛焰不同时期的创作 | 第20-28页 |
3.1.1 学生时期的古典锋芒 | 第21-22页 |
3.1.2 朋友肖像系列的风格形成 | 第22-24页 |
3.1.3 毛焰与他的缪斯托马斯 | 第24-27页 |
3.1.4 近期的女人体系列 | 第27-28页 |
3.2 毛焰画中的形神相融 | 第28-30页 |
第4章 毛焰绘画的独特表现形式 | 第30-36页 |
4.1 毛焰的灰色 | 第30-31页 |
4.2 毛焰创作中的技法表现 | 第31-34页 |
4.2.1 毛焰创作中“斑驳的光” | 第33-34页 |
4.3 艺术语言的符号化 | 第34-36页 |
第5章 毛焰绘画的艺术价值 | 第36-45页 |
5.1 古典主义与表现主义绘画的结合 | 第36-39页 |
5.2 古典绘画风格和当代绘画精神的融合 | 第39-41页 |
5.3 毛焰对当代绘画的影响 | 第41-44页 |
5.4 小总 | 第44-45页 |
第6章 结论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8页 |
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