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交通运输经济论文--旅游经济论文--中国旅游事业论文--地方旅游事业论文

大槟榔园花腰傣传统文化保护区旅游演化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第一章 绪论第7-19页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7-9页
        一、研究背景第7-8页
        二、研究意义第8-9页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第9-15页
        一、国外相关研究综述第9-12页
        二、国内相关研究综述第12-15页
        三、研究趋势述评第15页
    第三节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5-17页
        一、研究内容第15-16页
        二、研究技术路线第16-17页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第17-19页
        一、研究方法第17页
        二、创新点第17-19页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第19-25页
    第一节 概念界定第19-20页
        一、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区第19-20页
        二、旅游演化第20页
    第二节 理论基础第20-25页
        一、演化经济学理论第20-21页
        二、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第21-23页
        三、利益相关者理论第23-25页
第三章 大槟榔园花腰傣传统文化保护区旅游演化进程第25-37页
    第一节 戛洒地区的历史沿革及花腰傣的分布第26-27页
        一、戛洒地区的历史沿革第26-27页
        二、“花腰傣”的分布第27页
    第二节 大槟榔园花腰傣传统文化保护区的旅游资源第27-30页
        一、大槟榔园旅游资源构成情况第27-28页
        二、大槟榔园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情况第28-30页
    第三节 大槟榔园花腰傣传统文化保护区的旅游演化进程第30-34页
        一、萌芽阶段(1994年至1999年)第31页
        二、起步阶段(2000年至2005年)第31-32页
        三、发展阶段(2006年至今)第32-34页
    第四节 大槟榔园花腰傣传统文化保护区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第34-37页
        一、大槟榔园旅游地生命周期阶段划分第34-35页
        二、大槟榔园旅游地生命周期的特点第35-37页
第四章 大槟榔园花腰傣传统文化保护区的旅游演化机制分析第37-46页
    第一节 旅游演化外部动力分析第37-40页
        一、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兴起与发展第37-39页
        二、旅游市场的不断发展第39-40页
    第二节 大槟榔园旅游演化的内部动力分析第40-43页
        一、旅游地演化发展的作用主体第40-41页
        二、大槟榔园旅游演化发展的作用主体分析第41-43页
    第三节 大槟榔园在旅游演化中的路径依赖分析第43-45页
        一、路径依赖第43-44页
        二、大槟榔园旅游演化中的路径依赖第44-45页
    第四节 大槟榔园旅游演化机制的特征第45-46页
第五章 大槟榔园花腰傣传统文化保护区旅游演化趋势第46-54页
    第一节 大槟榔园花腰傣传统文化保护区的旅游演化趋势第46-50页
        一、大槟榔园花腰傣传统文化保护区旅游空间规划及旅游产品构成第46-48页
        二、大槟榔园花腰傣传统文化保护区的旅游开发与文化融合第48页
        三、大槟榔园花腰傣传统文化保护区旅游演化的未来形势第48-50页
    第二节 大槟榔园花腰傣传统文化保护区旅游演化中存在的问题第50-51页
        一、旅游资金投入欠缺,与市场的快速发展矛盾突出第50页
        二、村民汉化倾向明显,花腰傣文化氛围淡化第50-51页
        三、旅游宣传间隔性明显,未形成常态机制第51页
        四、专业旅游人才储备不够,旅游发展后劲堪忧第51页
    第三节 大槟榔园花腰傣传统文化保护区未来旅游演化对策分析第51-54页
        一、搭建旅游投融资平台,完善投资政策第52页
        二、加强花腰傣传统文化保护,积极创新旅游产品第52-53页
        三、加快旅游专业人才培育,完善旅游发展的软件条件第53页
        四、积极融入周边旅游发展,设立常态化营销机制第53-54页
第六章 结语第54-56页
    第一节 研究结论第54页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第54-56页
参考文献第56-60页
致谢第60-61页
在读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目录第61-62页

论文共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型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的设计合成及荧光、吸附性质研究
下一篇:纳米铁氧体及其复合材料的制备和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