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初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小学感恩教育校本课程实施研究--以S小学为例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1章 绪论第13-26页
    1.1 课题背景第13-14页
    1.2 课题研究的意义第14-15页
        1.2.1 理论意义第14-15页
        1.2.2 现实意义第15页
    1.3 文献综述第15-19页
        1.3.1 国内研究综述第15-17页
        1.3.2 国外研究综述第17-19页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第19-24页
        1.4.1 感恩的概念第19-21页
        1.4.2 感恩教育的概念第21页
        1.4.3 课程的概念第21-22页
        1.4.4 校本课程的概念第22-23页
        1.4.5 校本课程实施的概念第23页
        1.4.6 小结第23-24页
    1.5 课题的研究方法第24-26页
        1.5.1 问卷调查法第24页
        1.5.2 访谈法第24-25页
        1.5.3 文献查阅法第25-26页
第2章 小学感恩校本课程实施方案第26-31页
    2.1 指导思想第26页
    2.2 校本课程性质第26页
    2.3 校本课程实施原则第26-28页
        2.3.1 校本化第26-27页
        2.3.2 生活化第27页
        2.3.3 趣味性第27页
        2.3.4 多样性第27-28页
        2.3.5 开放性第28页
    2.4 校本课程目标第28-29页
    2.5 校本课程与课时第29页
        2.5.1 课程设置第29页
        2.5.2 课时安排第29页
    2.6 校本课程内容第29页
    2.7 校本课程实施的管理保障机制第29-30页
    2.8 校本课程评价第30-31页
        2.8.1 课程评价的基本方法第30页
        2.8.2 课程评价形式第30-31页
第3章 小学感恩校本课程实施的途径第31-39页
    3.1 在校本教材中,学会知恩第31-35页
    3.2 在主题活动中,学会感激第35-37页
    3.3 在社会实践中,学会报恩第37-39页
第4章 小学感恩校本课程实施的初步成效第39-45页
    4.1 感恩意识入心间,学生知感恩第39-41页
    4.2 感恩教育获认可,家长期待多第41-44页
    4.3 校本课程经验多,资源教室展风采第44-45页
第5章 小学感恩校本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第45-49页
    5.1 教师角色转变的不适应第45-46页
    5.2 教师的课程专业能力薄弱第46-47页
    5.3 课程评价的模式单一第47-49页
第6章 小学感恩教育课程实施的改进策略第49-60页
    6.1 提高教师对校本课程实施的专业化第49-51页
        6.1.1 强化校本课程的管理机制,鼓励教师全员参与第49-50页
        6.1.2 加强研训一体化培训,培养课程意识第50-51页
    6.2 加强家、校、社三者联动第51-53页
        6.2.1 以家庭教育为载体,拓展学校文化建设的外延第51-52页
        6.2.2 挖掘社会资源,提升感恩课程的实践性第52-53页
    6.3 知恩、感激、报恩有机结合第53-55页
    6.4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模式第55-58页
        6.4.1 学生学习情况评价第56-57页
        6.4.2 教师校本课程实施情况评价第57-58页
    6.5 注重隐性德育第58-60页
结论第60-62页
参考文献第62-64页
附录第64-68页
致谢第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村民自治的“体制嵌入”研究--以上海市X镇村两委“干部化”现象为例
下一篇:大城市流动人口社区紧缩型治理--以浦东新区恒大石材市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