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态体积式真三维显示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
致谢 | 第9-10页 |
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1. 绪论 | 第23-40页 |
1.1. 概述 | 第23页 |
1.2. 视差型三维显示 | 第23-27页 |
1.3. 光场重构三维显示 | 第27-30页 |
1.4. 全息型三维显示 | 第30-32页 |
1.5. 体三维显示 | 第32-37页 |
1.5.1. 静态体三维显示 | 第32-35页 |
1.5.2. 扫描体三维显示 | 第35-37页 |
1.6. 研究内容与主要工作 | 第37-40页 |
2. 真三维显示的视觉机理与成像分析 | 第40-56页 |
2.1. 引言 | 第40页 |
2.2. 人类视觉系统特性 | 第40-43页 |
2.2.1. 视觉暂留效应 | 第40-41页 |
2.2.2. 似动现象 | 第41页 |
2.2.3. 空间分别率 | 第41-42页 |
2.2.4. 时间分辨率 | 第42-43页 |
2.3. 固态体积式真三维显示方法 | 第43-45页 |
2.4. 体素与显示空间 | 第45-50页 |
2.4.1. 体素 | 第45-48页 |
2.4.2. 显示空间 | 第48-50页 |
2.5. 真三维显示的成像特性 | 第50-53页 |
2.6. 真三维显示的数据流量分析 | 第53-54页 |
2.7. 真三维系统的设计指标 | 第54-55页 |
2.8.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3. 海量显示数据高速实时处理方法研究与实现 | 第56-83页 |
3.1. 概述 | 第56页 |
3.2. 真三维显示数据处理流程 | 第56-59页 |
3.3. T3D图像生成及编码传输方法 | 第59-62页 |
3.3.1. T3D图像格式定义 | 第59-61页 |
3.3.2. 信道编码方法 | 第61-62页 |
3.4. 编码图像预处理 | 第62-63页 |
3.5. 高性能真三维图像引擎研究与设计 | 第63-82页 |
3.5.1. 图像引擎的功能描述 | 第64-66页 |
3.5.2. 图像引擎数据处理的数学模型 | 第66-69页 |
3.5.3. 图像引擎的FPGA实现 | 第69-82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4. 真三维显示质量提升与优化方法研究 | 第83-116页 |
4.1. 概述 | 第83页 |
4.2. 基于分类映射的深度抗锯齿算法 | 第83-96页 |
4.2.1. 深度不连续的成因分析 | 第84-85页 |
4.2.2. VD图像的层间梯度特征 | 第85-86页 |
4.2.3. 基于分类映射的体素分解 | 第86-89页 |
4.2.4. 分类映射的算法现实 | 第89-93页 |
4.2.5. 算法仿真与实验 | 第93-96页 |
4.3. 真三维显示灰度级修正方法 | 第96-106页 |
4.3.1. PSCT光阀的光电特性 | 第96-99页 |
4.3.2. 显示体成像亮度分析 | 第99-100页 |
4.3.3. 灰度级偏差及修正 | 第100-106页 |
4.4. 真三维显示闪烁评价及优化方法 | 第106-114页 |
4.4.1. 真三维显示光信号与扫描模式 | 第107-110页 |
4.4.2. 闪烁程度量化评价方法 | 第110-11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14-116页 |
5. 真三维显示原型样机的设计与研制 | 第116-144页 |
5.1. 概述 | 第116页 |
5.2.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第116-117页 |
5.3. 显示电路子系统 | 第117-128页 |
5.4. 投影光路子系统 | 第128-133页 |
5.5. 显示体及驱动子系统 | 第133-138页 |
5.6. 机械结构设计与装配 | 第138-139页 |
5.7. 系统参数测试与性能评估 | 第139-143页 |
5.7.1. 系统参数测试与评估 | 第139-141页 |
5.7.2. 成像实验与性能分析 | 第141-143页 |
5.8. 本章小结 | 第143-144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144-147页 |
6.1. 研究内容的总结 | 第144-145页 |
6.2. 下一步工作展望 | 第145-147页 |
参考文献 | 第147-15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1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