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9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0-13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 第11-12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 第12-13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1.6 论文框架 | 第15-16页 |
第二章 研究的界定与解析 | 第16-42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16-19页 |
2.2 缘起与发展 | 第19-23页 |
2.2.1 西方微型建筑缘起与发展 | 第19-21页 |
2.2.2 东方微型建筑缘起与发展 | 第21-23页 |
2.3 当代微型建筑特征 | 第23-31页 |
2.3.1“尺度”特征 | 第23-29页 |
2.3.2 可变特征 | 第29页 |
2.3.3 轻质特征 | 第29-31页 |
2.4 当代微型建筑空间类型 | 第31-42页 |
2.4.1 欧几里德几何 | 第32-38页 |
2.4.2 拓扑几何 | 第38-40页 |
2.4.3 其它非欧几何 | 第40-42页 |
第三章 微型建筑空间操作方法 | 第42-69页 |
3.1 集约式空间组织 | 第42-53页 |
3.1.1 基于人体尺度的空间生成 | 第43-45页 |
3.1.2 剖面化空间组织 | 第45-50页 |
3.1.3 功能高效关联 | 第50-53页 |
3.2 可变式空间操作 | 第53-62页 |
3.2.1 轴向翻转操作 | 第56-58页 |
3.2.2 轨道拉装操作 | 第58-60页 |
3.2.3 机械联动操作 | 第60-62页 |
3.3 群体空间组织 | 第62-69页 |
3.3.1 水平模式 | 第62-65页 |
3.3.2 垂直模式 | 第65-68页 |
3.3.3 混合模式 | 第68-69页 |
第四章 微型建筑建造模式 | 第69-104页 |
4.1 结构体系 | 第69-81页 |
4.1.1 框架结构 | 第69-71页 |
4.1.2 一体化结构 | 第71-73页 |
4.1.3 其它结构 | 第73-81页 |
4.2 连接方式 | 第81-91页 |
4.2.1 杆件连接 | 第81-87页 |
4.2.2 板片连接 | 第87-89页 |
4.2.3 体块连接 | 第89-91页 |
4.3 设备系统 | 第91-93页 |
4.3.1 独立设备系统 | 第91-92页 |
4.3.2 集成设备系统 | 第92-93页 |
4.4 建造技术 | 第93-104页 |
4.4.1 低技与传统建造 | 第93-97页 |
4.4.2 集成与装配建造 | 第97-100页 |
4.4.3 数控建造 | 第100-104页 |
第五章 微型建筑“设计-建造”系统 | 第104-123页 |
5.1“设计-建造”流程 | 第105-106页 |
5.2 并行工程与协同设计 | 第106-113页 |
5.2.1 并行工程(Simultaneous Engineering) | 第106-109页 |
5.2.2 协同设计(Collaborative Design) | 第109-113页 |
5.3“设计-建造”系统操作方法 | 第113-123页 |
5.3.1“杆件”式“设计-建造” | 第115-116页 |
5.3.2“板片”式“设计-建造” | 第116-120页 |
5.3.3“体块”式“设计-建造” | 第120-123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123-126页 |
参考文献 | 第126-129页 |
致谢 | 第129-1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