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15页 |
1.1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1.2.1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1.1.2.2 实践意义 | 第11-12页 |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2页 |
1.2.1 研究思路 | 第12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1.3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1 独立研究《美学译文丛书》的论文 | 第12-13页 |
1.3.2 部分描述《美学译文丛书》的论文 | 第13页 |
1.3.3 80年代出版环境的相关论文 | 第13页 |
1.3.4 主编李泽厚美学思想的相关论文 | 第13-14页 |
1.4 本课题的不足之处 | 第14-15页 |
1.4.1 缺少对当事人的访谈 | 第14页 |
1.4.2 理性思考不足 | 第14-15页 |
第二章 《美学译文丛书》诞生的出版背景 | 第15-24页 |
2.1 出版政策转轨,出版业逐步复苏 | 第15-20页 |
2.1.1 出版者获得解放,一流知识分子投入出版工作 | 第15-16页 |
2.1.2 国家重新确立了出版方针及出版任务 | 第16-19页 |
2.1.3 拓宽发行渠道,书店不再是唯一的发行渠道 | 第19-20页 |
2.2 20世纪80年代的思想解放运动与“美学热” | 第20-22页 |
2.2.1 在思想解放运动中,人们重新探讨真善美的涵义 | 第20页 |
2.2.2 80年代“美学热”中,美学刊物、美学著作纷纷出版 | 第20-22页 |
2.3 人们渴求知识,社会上掀起了阅读热潮 | 第22-23页 |
2.4 在当时的出版背景下,社会需要美学翻译著作 | 第23-24页 |
第三章 《美学译文丛书》的编辑出版情况 | 第24-36页 |
3.1 出版缘起、出版模式及出版宗旨 | 第24-30页 |
3.1.1 出版缘起:李泽厚在全国第一次美学会议上的提议 | 第24页 |
3.1.2 出版模式:主编个人负责制 | 第24-29页 |
3.1.2.1 采用主编个人负责制的历史背景 | 第24-26页 |
3.1.2.2 主编李泽厚其人 | 第26-28页 |
3.1.2.3 主编李泽厚的社会影响力 | 第28页 |
3.1.2.4 主编李泽厚的编辑经历 | 第28-29页 |
3.1.3 出版宗旨:有胜于无 | 第29-30页 |
3.2《美学译文丛书》的编辑出版过程 | 第30-32页 |
3.2.1 选题过程 | 第30页 |
3.2.2 物色译者过程 | 第30-31页 |
3.2.3 编辑、审稿、定稿过程 | 第31-32页 |
3.2.4 印刷、发行过程 | 第32页 |
3.3《美学译文丛书》的内容 | 第32-34页 |
3.4《美学译文丛书》中止的原因分析 | 第34-36页 |
3.4.1 社会背景原因:“美学热”的消退 | 第34页 |
3.4.2 文化环境原因:思想启蒙运动衰退 | 第34页 |
3.4.3 自身原因:出版流程的混乱 | 第34-36页 |
第四章 《美学译文丛书》的社会影响 | 第36-45页 |
4.1《美学译文丛书》的积极影响 | 第36-41页 |
4.1.1 激发了出版界的丛书出版热潮,促进出版业的复苏 | 第36-37页 |
4.1.2 开拓了美学研究者的视野,助力中国美学发展 | 第37-39页 |
4.1.3 对知识分子有着巨大的启蒙意义 | 第39-40页 |
4.1.4 影响的美学青年如今成为人文社科领域的骨干 | 第40-41页 |
4.2《美学译文丛书》的缺憾 | 第41-43页 |
4.2.1 选题有偏颇,100本书的选题计划未完成 | 第41-42页 |
4.2.2 译文质量参差不齐 | 第42-43页 |
4.3 客观评析《美学译文丛书》的社会影响 | 第43-45页 |
4.3.1《美学译文丛书》争议与好评齐飞是正常现象 | 第43页 |
4.3.2《美学译文丛书》对社会的利大于弊 | 第43-45页 |
第五章 对于当前出版业文化地位的思考 | 第45-50页 |
5.1 出版业的文化主导地位渐失 | 第45-47页 |
5.1.1 出版社自身丢失文化主导地位 | 第45-46页 |
5.1.2 从读者角度而言,停留在出版物上的注意力减少 | 第46-47页 |
5.2 出版业很难通过丛书重树文化主导地位,但也要砥砺前行 | 第47-50页 |
结语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附件:《美学译文丛书》目录 | 第54-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