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7页 |
1.1 中国低品位、共伴生矿产资源现状 | 第14-19页 |
1.1.1 中国铜、钴、镍资源现状 | 第15-19页 |
1.2 国内外低品位共伴生矿物资源开发现状 | 第19-28页 |
1.2.1 堆浸 | 第19-21页 |
1.2.2 加压湿法浸出 | 第21-23页 |
1.2.3 卤化盐类浸出 | 第23页 |
1.2.4 预焙烧-浸出工艺 | 第23-24页 |
1.2.5 微生物浸出 | 第24-26页 |
1.2.6 离子液体浸出 | 第26-27页 |
1.2.7 氨-铵盐体系浸出 | 第27-28页 |
1.3 有价金属离子的分离回收 | 第28-35页 |
1.3.1 化学沉淀法 | 第29-30页 |
1.3.2 萃取法 | 第30-32页 |
1.3.3 吸附法 | 第32-33页 |
1.3.4 膜分离法 | 第33-35页 |
1.4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和内容 | 第35-37页 |
1.4.1 研究意义 | 第35-36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36-37页 |
第二章 低品位铜钴矿硫酸化焙烧-酸浸工艺研究 | 第37-54页 |
2.1 实验原料 | 第37-38页 |
2.1.1 矿石主要成分 | 第37页 |
2.1.2 XRD物相分析结果 | 第37-38页 |
2.1.3 金属元素精矿质量标准 | 第38页 |
2.2 实验设备及试剂 | 第38-39页 |
2.3 实验研究方法 | 第39-41页 |
2.3.1 焙烧实验研究方法 | 第39-40页 |
2.3.2 酸浸实验研究方法 | 第40页 |
2.3.3 铜钴矿精矿中有价金属含量的测定 | 第40页 |
2.3.4 浸出液中金属离子含量的测定 | 第40-41页 |
2.3.4.1 铜的测定 | 第40-41页 |
2.3.4.2 钴、镍、铁、锌离子含量的测定 | 第41页 |
2.4 铜钴矿硫酸化焙烧-浸出工艺研究 | 第41-53页 |
2.4.1 焙烧的必要性 | 第41-42页 |
2.4.2 硫酸钠作为焙烧助剂,铜钴矿预焙烧-浸出工艺研究 | 第42-48页 |
2.4.2.1 添加量对铜、钴、镍浸出率的影响 | 第42-43页 |
2.4.2.2 焙烧温度对铜、钴、镍浸出率的影响 | 第43-44页 |
2.4.2.3 焙烧时间对铜、钴、镍浸出率的影响 | 第44页 |
2.4.2.4 助剂添加形式对铜、钴、镍浸出率的影响 | 第44-45页 |
2.4.2.5 固液比对铜、钴、镍浸出率的影响 | 第45-46页 |
2.4.2.6 浸出剂酸度对铜、钴、镍浸出率的影响 | 第46-47页 |
2.4.2.7 浸出时间对铜、钴、镍浸出率的影响 | 第47页 |
2.4.2.8 浸出温度对铜、钴、镍浸出率的影响 | 第47-48页 |
2.4.3 亚硫酸钠为焙烧助剂,铜钴矿预焙烧-酸浸工艺探索 | 第48-53页 |
2.4.3.1 添加量对铜、钴、镍浸出率的影响 | 第48-49页 |
2.4.3.2 焙烧温度对铜、钴、镍浸出率的影响 | 第49页 |
2.4.3.3 焙烧时间对铜、钴、镍浸出率的影响 | 第49-50页 |
2.4.3.4 固液比(S/L)对铜、钴、镍浸出率的影响 | 第50-51页 |
2.4.3.5 酸度对铜、钴、镍浸出率的影响 | 第51页 |
2.4.3.6 浸出时间对铜、钴、镍浸出率的影响 | 第51-52页 |
2.4.3.7 浸出温度对铜、钴、镍浸出率的影响 | 第52-5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三章 浸出液中铜的萃取分离工艺研究 | 第54-63页 |
3.1 实验仪器及试剂 | 第54-55页 |
3.2 实验研究方法 | 第55-56页 |
3.2.1 溶液的配制 | 第55页 |
3.2.2 萃取实验 | 第55-56页 |
3.2.3 反萃实验 | 第56页 |
3.2.4 CP180萃取饱和容量的测定 | 第56页 |
3.2.5 萃取基本参数说明 | 第56页 |
3.3 铜的萃取实验 | 第56-59页 |
3.3.1 相比对铜萃取率的影响 | 第56-57页 |
3.3.2 萃取等温线的绘制及萃取级数的确定 | 第57-58页 |
3.3.3 二级逆流萃取实验 | 第58-59页 |
3.4 CP180负载有机相反萃实验研究 | 第59-62页 |
3.4.1 酸度对铜反萃率的影响 | 第59页 |
3.4.2 相比对铜反萃率的影响 | 第59-60页 |
3.4.3 反萃时间对铜反萃率的影响 | 第60-61页 |
3.4.4 振荡速率对铜反萃率的影响 | 第61页 |
3.4.5 二级逆流反萃取实验 | 第61-6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四章 CP180-P507-煤油协萃体系萃铜工艺研究 | 第63-71页 |
4.1 实验仪器及试剂 | 第63-64页 |
4.2 实验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64-65页 |
4.2.1 协萃剂的选择 | 第64页 |
4.2.2 协萃实验 | 第64页 |
4.2.3 协萃体系抗干扰实验 | 第64-65页 |
4.3 协萃体系萃取铜工艺研究 | 第65-69页 |
4.3.1 协萃体系的确定 | 第65-66页 |
4.3.2 铁对两种协萃体系的干扰 | 第66-67页 |
4.3.3 铁、钴、镍、锌对CP180-P507-煤油协萃体系的干扰 | 第67-68页 |
4.3.4 CP180-P507-煤油协萃体系对酸浸液模拟液的萃取 | 第68-69页 |
4.4 CP180-P507-煤油协萃体系的反萃 | 第69-70页 |
4.4.1 反萃相比与反萃率、富集倍数的关系研究 | 第69页 |
4.4.2 三级逆流反萃取实验 | 第69-7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五章 共存金属离子的分离回收 | 第71-82页 |
5.1 实验仪器及试剂 | 第71-72页 |
5.2 实验研究方法 | 第72页 |
5.2.1 皂化及皂化率的滴定 | 第72页 |
5.3 铁、锌回收实验 | 第72-74页 |
5.3.1 P204浓度对铁锌回收的影响 | 第72-73页 |
5.3.2 酸度对铁锌回收的影响 | 第73-74页 |
5.3.3 萃取时间对铁锌回收的影响 | 第74页 |
5.4 钴镍分离 | 第74-80页 |
5.4.1 萃取剂的选择 | 第74-75页 |
5.4.2 皂化率对Versatic10萃取钴镍的影响 | 第75-76页 |
5.4.3 水相酸度对Versatic10萃取钴镍的影响 | 第76页 |
5.4.4 萃取剂浓度对钴镍萃取率的影响 | 第76-77页 |
5.4.5 萃取相比对钴镍萃取率的影响 | 第77-78页 |
5.4.6 Versatic 10-Lix984-NaOH-煤油萃取体系的确定 | 第78-79页 |
5.4.7 时间对镍钴反萃率的影响 | 第79页 |
5.4.8 相比对镍钴反萃率的影响 | 第79-80页 |
5.4.9 镍的反萃 | 第80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0-82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82-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5页 |
作者简介 | 第95-96页 |
致谢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