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部分预应力高强混凝土梁的极限承载能力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1 部分预应力研究现状 | 第12页 |
1.2.2 高强混凝土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3 极限承载能力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 目前的主要问题 | 第15页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目标 | 第15-17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4.2 研究目标 | 第15-16页 |
1.4.3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第2章 部分预应力高强混凝土小箱梁的理论计算及材料力学性能 | 第17-28页 |
2.1 理论受力特点 | 第17-18页 |
2.2 正常使用状态的挠度计算理论 | 第18-19页 |
2.3 预应力损失计算理论 | 第19-21页 |
2.4 预应力梁承载力计算理论 | 第21-22页 |
2.5 高强混凝土材料力学特性 | 第22-26页 |
2.5.1 抗拉强度 | 第22-24页 |
2.5.2 抗压强度 | 第24-25页 |
2.5.3 弹性模量 | 第25-26页 |
2.6 高强混凝土耐久性 | 第26-27页 |
2.6.1 抗渗性能 | 第26页 |
2.6.2 耐磨性能 | 第26-27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3章 部分预应力高强混凝土小箱梁结构静载试验研究 | 第28-59页 |
3.1 引言 | 第28页 |
3.2 基材力学性能指标 | 第28-33页 |
3.2.1 抗压强度试验 | 第28-30页 |
3.2.2 弹性模量试验 | 第30-31页 |
3.2.3 钢筋抗拉强度试验 | 第31-32页 |
3.2.4 预应力筋抗拉强度试验 | 第32-33页 |
3.3 试验梁设计 | 第33-34页 |
3.4 预应力损失试验 | 第34-38页 |
3.4.1 管道摩阻试验 | 第34页 |
3.4.2 管道摩阻系数结果 | 第34-37页 |
3.4.3 喇叭口及锚圈口的损失试验 | 第37-38页 |
3.4.4 锚固回缩损失试验 | 第38页 |
3.5 1 | 第38-51页 |
3.5.1 试验梁相关参数及制作流程 | 第38-40页 |
3.5.2 加载方法 | 第40-41页 |
3.5.3 测试内容及流程 | 第41-45页 |
3.5.4 加载流程 | 第45页 |
3.5.5 结果及分析 | 第45-51页 |
3.6 2 | 第51-57页 |
3.6.1 试件设计及参数 | 第51页 |
3.6.2 结果及分析 | 第51-57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4章 基于ABAQUS的部分预应力高强混凝土小箱梁模型分析计算 | 第59-69页 |
4.1 引言 | 第59页 |
4.2 高强混凝土本构关系 | 第59-60页 |
4.3 钢材本构关系 | 第60页 |
4.4 模型建立及结果分析 | 第60-66页 |
4.4.1 前处理 | 第60-61页 |
4.4.2 求解过程 | 第61-62页 |
4.4.3 计算结果 | 第62-66页 |
4.5 有限元模拟值与试验值比较 | 第66-68页 |
4.5.1 荷载挠度关系对比 | 第66-67页 |
4.5.2 计算结果与试验值对比 | 第67-68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5章 部分预应力高强混凝土梁极限承载能力理论分析 | 第69-75页 |
5.1 正常使用状态的挠度计算 | 第69页 |
5.2 部分预应力高强混凝土小箱梁承载能力理论分析 | 第69-70页 |
5.3 部分预应力高强混凝土小箱梁理论值与试验值的对比 | 第70页 |
5.4 基于有限条代法的部分预应力高强混凝土小箱梁分析 | 第70-72页 |
5.5 部分预应力高强混凝土小箱梁计算程序所得与试验结果的对比 | 第72-73页 |
5.6 延性性能分析 | 第73-74页 |
5.6.1 引言 | 第73页 |
5.6.2 弯曲延性分析 | 第73页 |
5.6.3 曲率延性分析 | 第73-74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总结和展望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
参与的工程、科研项目及论文发表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