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偶氮染料污染物介绍 | 第10页 |
1.2 超声降解有机污染物的机理简介 | 第10-13页 |
1.2.1 超声化学简介 | 第10-11页 |
1.2.2 超声化学基本原理——空化效应 | 第11-12页 |
1.2.3 超声对有机污染物的降解机理研究 | 第12-13页 |
1.3 超声降解与其他处理技术的结合作用 | 第13-14页 |
1.3.1 超声-光催化结合作用 | 第13页 |
1.3.2 超声-吸附结合作用 | 第13页 |
1.3.3 超声-催化氧化结合作用 | 第13页 |
1.3.4 超声-电解结合作用 | 第13-14页 |
1.3.5 超声-生化降解结合作用 | 第14页 |
1.4 国内外降解偶氮染料污染物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4.1 偶氮类染料污染物传统降解方法概述 | 第14-15页 |
1.4.2 超声结合芬顿技术在降解有机污染物方面的进展 | 第15页 |
1.5 本论文选题思路与主要内容 | 第15-17页 |
第2章 膨胀石墨的制备方法探究 | 第17-21页 |
2.1 引言 | 第17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17-18页 |
2.2.1 主要试剂与仪器 | 第17页 |
2.2.2 实验方法 | 第17-18页 |
2.3 结果讨论 | 第18-20页 |
2.3.1 正交试验 | 第18-19页 |
2.3.2 膨胀石墨主要技术指标的测定 | 第19页 |
2.3.3 膨胀石墨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19-2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第3章 超声结合类芬顿试剂降解酸性黑 210 | 第21-30页 |
3.1 引言 | 第21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21-23页 |
3.2.1 主要试剂与仪器 | 第21-22页 |
3.2.2 实验方法 | 第22页 |
3.2.3 酸性黑210特征吸收峰的选择以及标准曲线的制作 | 第22-23页 |
3.2.4 酸性黑210降解方法的比较 | 第23页 |
3.3 结果讨论 | 第23-29页 |
3.3.1 超声结合类芬顿试剂及膨胀石墨降解酸性黑210染料的降解效果 | 第23-24页 |
3.3.2 膨胀石墨用量的变化对体系降解效果的影响 | 第24-25页 |
3.3.3 过氧化氢投加量的变更对目标体系降解效果的影响 | 第25-26页 |
3.3.4 变更超声功率对目标污染物降解效果的影响 | 第26-27页 |
3.3.5 溶液pH的变更对目标污染物降解效果的影响 | 第27-28页 |
3.3.6 高氯酸铁投加量变更对类芬顿氧化效果的影响 | 第28-2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4章 超声/膨胀石墨/类芬顿试剂降解酸性嫩黄 | 第30-39页 |
4.1 引言 | 第30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30-32页 |
4.2.1 主要试剂与仪器 | 第30-31页 |
4.2.2 实验方法 | 第31页 |
4.2.3 酸性嫩黄特征吸收峰的选择以及标准曲线的制作 | 第31-32页 |
4.3 结果讨论 | 第32-37页 |
4.3.1 膨胀石墨用量的变化对体系降解效果的影响 | 第32-33页 |
4.3.2 过氧化氢的用量对体系降解效果的影响 | 第33-34页 |
4.3.3 变更超声功率对体系降解效果的影响 | 第34-35页 |
4.3.4 溶液pH的变更对体系降解效果的影响 | 第35-36页 |
4.3.5 高氯酸铁投加量变更对类芬顿氧化效果的影响 | 第36页 |
4.3.6 草酸铵的投加量对体系降解效果的影响 | 第36-3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第5章 超声结合类芬顿试剂降解弱酸性兰 | 第39-47页 |
5.1 引言 | 第39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39-41页 |
5.2.1 主要试剂与仪器 | 第39-40页 |
5.2.2 实验方法 | 第40页 |
5.2.3 弱酸性兰特征吸收峰的选择以及标准曲线的制作 | 第40-41页 |
5.3 结果讨论 | 第41-46页 |
5.3.1 膨胀石墨用量的变化对体系降解效果的影响 | 第41-42页 |
5.3.2 过氧化氢投加量的变更对目标体系降解效果的影响 | 第42-43页 |
5.3.3 变更超声功率对目标体系降解效果的影响 | 第43-44页 |
5.3.4 溶液pH的变更对体系降解效果的影响 | 第44-45页 |
5.3.5 高氯酸铁的投加量对类芬顿试剂氧化效果的影响 | 第45-4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6章 结论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