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导论 | 第16-38页 |
一、什么是维柯的文化哲学 | 第16-23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23-31页 |
三、本文的特色 | 第31-34页 |
四、本文的研究意义 | 第34-37页 |
五、本文的各章结构 | 第37-38页 |
第一章 维柯《新科学》的基本叙事原则和本文的引导性概念 | 第38-57页 |
第一节 《新科学》的基本叙事原则 | 第38-50页 |
一、“真理即创造”原则的含义 | 第38-43页 |
二、“真理即创造”原则的共时态形式:“三大习俗” | 第43-48页 |
三、“真理与创造”原则的历时态形式:“三大时代” | 第48-50页 |
第二节 本文的两个引导性概念 | 第50-56页 |
一、诗性智慧和“诗性想象力” | 第50-53页 |
二、“情绪结构” | 第53-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二章 维柯的心灵形而上学 | 第57-83页 |
第一节 心灵形而上学的共时态结构 | 第57-66页 |
一、心灵形而上学结构的缘起 | 第58-60页 |
二、心灵形而上学结构的运作模式 | 第60-63页 |
三、心灵形而上学结构的伦理和语言功能 | 第63-66页 |
第二节 心灵形而上学的历时态结构 | 第66-82页 |
一、作为法权的心灵形而上学 | 第67-73页 |
二、清理时代误植 | 第73-76页 |
三、永恒的理想历史 | 第76-82页 |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第三章 对维柯《新科学》的先验现象学分析 | 第83-100页 |
第一节 先验自我的逻辑运动 | 第83-94页 |
一、对“天帝”的现象学分析 | 第83-89页 |
二、对“家庭”的现象学分析 | 第89-94页 |
第二节 先验自我的历时态运动 | 第94-99页 |
本章小结 | 第99-100页 |
第四章 对维柯《新科学》的缘在现象学分析 | 第100-135页 |
第一节“缘在”现象学的共时态分析 | 第100-112页 |
一、“缘在”的形成及其情绪结构 | 第101-105页 |
二、对“三大习俗”的缘在现象学分析 | 第105-112页 |
第二节“缘在”现象学的历时态分析 | 第112-134页 |
一、缘在的两种形态:本真形态和非本真形态 | 第112-120页 |
二、对“英雄”的缘在现象学分析 | 第120-124页 |
三、对“平民”的缘在现象学分析 | 第124-129页 |
四、对“(常)人的时代”的缘在现象学分析 | 第129-134页 |
本章小结 | 第134-135页 |
第五章 对维柯《新科学》的意志现象学分析 | 第135-160页 |
第一节 意志现象学的共时态结构 | 第135-144页 |
一、“人格” | 第135-140页 |
二、“争斗”:意志运动的基本特征 | 第140-144页 |
第二节 意志现象学的历时态结构 | 第144-159页 |
一、“财产权” | 第144-153页 |
二、维柯《新科学》中的辩证法思想 | 第153-159页 |
本章小结 | 第159-160页 |
第六章 对维柯《新科学》文本的解释学分析 | 第160-178页 |
第一节 维柯《新科学》的文本结构和文本形式 | 第160-166页 |
一、维柯著作的特点:自我阐释 | 第160-163页 |
二、论题和表述方法 | 第163-166页 |
第二节 维柯文本建构的“智慧”和“逻辑” | 第166-177页 |
一、维柯文本的表层逻辑和深层逻辑 | 第167-170页 |
二、隐喻: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的交汇 | 第170-173页 |
三、维柯《新科学》文本的整体性 | 第173-177页 |
本章小结 | 第177-178页 |
第七章 维柯文化哲学思想的意义 | 第178-200页 |
第一节 维柯对西方实践哲学传统的承启 | 第178-194页 |
一、维柯对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传统的恢复 | 第180-185页 |
二、维柯对现代实践哲学的预演 | 第185-194页 |
第二节 维柯的文化哲学思想同现代西方实践哲学的同构关系 | 第194-198页 |
本章小结 | 第198-200页 |
结语 | 第200-202页 |
参考文献 | 第202-209页 |
致谢 | 第209-21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2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