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车中排座椅及安全带支架结构设计与实验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9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三点式安全带的优势 | 第11-16页 |
1.2.1 汽车座椅安全带的发展 | 第11-12页 |
1.2.2 座椅安全带的作用 | 第12-13页 |
1.2.3 座椅两点式安全带与三点式安全带的比较 | 第13-15页 |
1.2.4 中排座椅三点式安全带的背景与意义 | 第15-16页 |
1.3 国内外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1.3.1 座椅三点式安全带固定点强度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3.2 座椅安全带支架的优化设计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4 本文研究主要内容 | 第18-19页 |
2 中排座椅安全带设计及座椅支架强度评价指标 | 第19-25页 |
2.1 中排座椅安全带设计 | 第19-20页 |
2.1.1 安全带上固定点的设置要求 | 第19-20页 |
2.1.2 中排座椅安全带固定点位置的布局 | 第20页 |
2.2 中排座椅安全带固定点强度研究方法 | 第20-23页 |
2.2.1 实验法 | 第21页 |
2.2.2 有限元仿真法 | 第21-22页 |
2.2.3 有限元计算方法 | 第22-23页 |
2.3 中排座椅仿真模型与评价 | 第23-24页 |
2.3.1 座椅安全带强度系统的原理模型 | 第23页 |
2.3.2 座椅仿真模型强度评价指标 | 第23-2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3 中排座椅有限元模型建立及仿真分析 | 第25-39页 |
3.1 座椅模型建立 | 第25-27页 |
3.1.1 座椅支架建模 | 第25-26页 |
3.1.2 安全带有限元模型 | 第26-27页 |
3.1.3 人体模块有限元模型 | 第27页 |
3.2 整车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27-32页 |
3.2.1 车身单元类型的选择 | 第28-30页 |
3.2.2 车身有限元模型的简化及划分 | 第30-32页 |
3.2.3 车身材料模型的选择 | 第32页 |
3.3 边界条件设置与载荷加载 | 第32-34页 |
3.3.1 边界条件设置 | 第32-33页 |
3.3.2 载荷的加载 | 第33-34页 |
3.4 中排座椅仿真结果分析 | 第34-38页 |
3.4.1 中排座椅支架强度分析 | 第34-37页 |
3.4.2 中排座椅最大前向位移分析 | 第37-3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4 中排座椅支架结构的灵敏度分析 | 第39-46页 |
4.1 灵敏度分析简介 | 第39-41页 |
4.2 座椅支架灵敏度分析 | 第41-43页 |
4.2.1 参与灵敏度分析的座椅支架零件筛选 | 第41-42页 |
4.2.2 座椅支架零件板厚变化范围的确定 | 第42-43页 |
4.2.3 响应变量的设置 | 第43页 |
4.3 座椅灵敏度计算结果 | 第43-4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5 中排座椅支架的轻量化设计 | 第46-54页 |
5.1 座椅支架零件尺寸优化模型 | 第46-47页 |
5.1.1 尺寸优化简介 | 第46-47页 |
5.1.2 座椅支架零件厚度优化模型 | 第47页 |
5.2 座椅支架优化的基本流程和结果 | 第47-49页 |
5.2.1 尺寸优化算法 | 第47-48页 |
5.2.2 座椅支架零件尺寸优化的优化过程 | 第48页 |
5.2.3 座椅支架的优化结果 | 第48-49页 |
5.3 轻量化之后座椅模型的仿真结果 | 第49-52页 |
5.3.1 中排座椅最大前向位移分析 | 第49-52页 |
5.3.2 中排座椅支架强度分析 | 第5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6 中排座椅实验与仿真结果对比分析 | 第54-60页 |
6.1 实验室设备的组成 | 第54页 |
6.2 中排座椅实车实验与仿真结果对比分析 | 第54-58页 |
6.2.1 单体座椅实验结果分析 | 第54-55页 |
6.2.2 安装单体座椅的整车实验结果分析 | 第55-57页 |
6.2.3 实验结果与仿真对比分析 | 第57-58页 |
6.3 影响仿真与试验精度因素分析 | 第58-59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7 总结与展望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8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