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流固耦合的下穿站场隧道施工技术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8页 |
1.1 引言 | 第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8-16页 |
1.2.1 隧道施工对地表变形的影响 | 第8-12页 |
1.2.2 隧道下穿既有建筑物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3 隧道下穿既有线路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4 隧道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标准 | 第14页 |
1.2.5 隧道工程中流固耦合问题研究 | 第14-16页 |
1.2.6 研究现状评价 | 第16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工程背景 | 第18-23页 |
2.1 建设的必要性研究 | 第18-19页 |
2.1.1 现状评价 | 第18页 |
2.1.2 建设必要性 | 第18-19页 |
2.2 工程概况 | 第19-23页 |
2.2.1 地表概况 | 第19-20页 |
2.2.2 隧道概况 | 第20页 |
2.2.3 工程地质 | 第20页 |
2.2.4 水文特征 | 第20-22页 |
2.2.8 工程特点和难点 | 第22-23页 |
第三章 列车附加荷载研究及隧道施工方法比选 | 第23-27页 |
3.1 列车附加荷载研究 | 第23-24页 |
3.1.1 轨道结构和路基的特点 | 第23页 |
3.1.2 列车荷载的计算方法 | 第23-24页 |
3.1.3 列车对路基面附加的垂向荷载 | 第24页 |
3.2 隧道施工方法比选 | 第24-27页 |
第四章 下穿站场隧道CRD法流固耦合分析 | 第27-44页 |
4.1 下穿站场隧道施工方案选取 | 第27页 |
4.2 分离式隧道流固耦合作用的数值分析 | 第27-30页 |
4.2.1 计算模型及材料参数 | 第27-29页 |
4.2.2 计算方案 | 第29-30页 |
4.3 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30-42页 |
4.3.1 监测点布置 | 第30页 |
4.3.2 非耦合情况下施工降水分析 | 第30-31页 |
4.3.3 位移结果分析 | 第31-37页 |
4.3.4 初期支护结构应力分析 | 第37-39页 |
4.3.5 围岩塑性区分析 | 第39-40页 |
4.3.6 耦合情况下渗流场分析 | 第40-42页 |
4.3.7 耦合情况下初期支护水压力分析 | 第42页 |
4.4 小结 | 第42-44页 |
第五章 下穿站场隧道箱涵顶进法流固耦合分析 | 第44-59页 |
5.1 计算模型及材料参数 | 第44-45页 |
5.2 计算方案 | 第45页 |
5.3 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45-56页 |
5.3.1 监测点布置 | 第45-46页 |
5.3.2 非耦合情况下施工降水分析 | 第46页 |
5.3.3 位移结果分析 | 第46-52页 |
5.3.4 箱涵结构应力分析 | 第52-54页 |
5.3.5 围岩塑性区分析 | 第54-55页 |
5.3.6 耦合情况下渗流场分析 | 第55-56页 |
5.3.7 耦合情况下箱涵结构水压力分析 | 第56页 |
5.4 小结 | 第56-57页 |
5.5 CRD法与顶进法施工方案比较 | 第57-59页 |
第六章 帷幕注浆参数优化研究 | 第59-81页 |
6.1 引言 | 第59页 |
6.2 注浆参数研究 | 第59-67页 |
6.2.1 概述 | 第59-60页 |
6.2.2 围岩注浆后参数的变化 | 第60-62页 |
6.2.3 水压折减系数的取值 | 第62页 |
6.2.4 计算模型及材料参数 | 第62-63页 |
6.2.5 计算结果分析 | 第63-67页 |
6.2.6 本节小结 | 第67页 |
6.3 合理注浆区域研究 | 第67-79页 |
6.3.1 概述 | 第67页 |
6.3.2 计算模型及材料参数 | 第67-69页 |
6.3.3 计算结果分析 | 第69-79页 |
6.3.4 本节小结 | 第79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79-81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1-83页 |
7.1 结论 | 第81-82页 |
7.2 展望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7页 |
致谢 | 第87-88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