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1 引言 | 第11-15页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1.2.1 关于“缺陷”的研究 | 第12页 |
1.2.2 关于医疗产品损害的性质 | 第12页 |
1.2.3 关于药品侵权责任的研究 | 第12-13页 |
1.2.4 关于其他国家及地区药品责任的研究 | 第13页 |
1.2.5 关于药品侵权预防与救济的研究 | 第13页 |
1.2.6 关于法治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的研究 | 第13-14页 |
1.2.7 其他 | 第14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2 缺陷药品损害概述 | 第15-31页 |
2.1 药品的定义、特征 | 第15-17页 |
2.1.1 药品的定义 | 第15-16页 |
2.1.2 药品的特征 | 第16-17页 |
2.2 缺陷药品及认定 | 第17-21页 |
2.2.1 缺陷药品概念 | 第17页 |
2.2.2 药品缺陷的分类 | 第17-19页 |
2.2.3 药品缺陷的认定 | 第19-21页 |
2.3 缺陷药品侵权责任 | 第21-26页 |
2.3.1 责任性质 | 第21页 |
2.3.2 归责原则 | 第21-23页 |
2.3.3 构成要件 | 第23-26页 |
2.4 缺陷药品损害侵权责任的承担及免责事由 | 第26-31页 |
2.4.1 责任主体 | 第26-29页 |
2.4.2 免责事由 | 第29-31页 |
3 我国缺陷药品损害预防及救济方面存在的问题 | 第31-56页 |
3.1 近些年国内外典型缺陷药品损害事件梳理 | 第31-34页 |
3.1.1 德国“反应停事件” | 第31-32页 |
3.1.2 日本“斯蒙事件” | 第32页 |
3.1.3 我国“龙胆泻肝丸事件” | 第32-33页 |
3.1.4 我国“山东非法疫苗事件” | 第33-34页 |
3.2 存在的问题 | 第34-56页 |
3.2.1 立法方面存在的问题 | 第34-37页 |
3.2.2 司法方面存在的问题 | 第37-41页 |
3.2.3 行政监管方面存在的问题 | 第41-44页 |
3.2.4 法治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 第44-50页 |
3.2.5 职业道德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 第50-53页 |
3.2.6 其他方面存在的问题 | 第53-56页 |
4 完善我国缺陷药品损害预防及救济的建议 | 第56-86页 |
4.1 完善立法 | 第56-60页 |
4.1.1 化解法律适用困境 | 第56页 |
4.1.2 出台《侵权责任法司法解释》 | 第56-59页 |
4.1.3 明确赔偿范围及数额 | 第59-60页 |
4.2 优化司法 | 第60-64页 |
4.2.1 认定案件性质,确定适格当事人 | 第60-61页 |
4.2.2 设立举证责任缓和制度 | 第61-62页 |
4.2.3 完善专家辅助人制度的应用 | 第62页 |
4.2.4 设置专门的药害鉴定机构,完善鉴定制度 | 第62-63页 |
4.2.5 明确民事判决优先执行 | 第63-64页 |
4.3 强化行政监管 | 第64-68页 |
4.3.1 严格执行药品分类管理制度 | 第64-65页 |
4.3.2 明确部门职责,加强部门协作 | 第65页 |
4.3.3 提高执法水平 | 第65-66页 |
4.3.4 加强信息公开力度 | 第66-67页 |
4.3.5 重视药监部门的民事责任 | 第67-68页 |
4.4 重视法治教育 | 第68-74页 |
4.4.1 学校方面 | 第69-72页 |
4.4.2 医药企业方面 | 第72-74页 |
4.5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 第74-82页 |
4.5.1 学校方面 | 第74-76页 |
4.5.2 医药企业方面 | 第76-82页 |
4.6 其他 | 第82-86页 |
4.6.1 明确案件的可仲裁性 | 第82-83页 |
4.6.2 确定调解主体 | 第83-85页 |
4.6.3 构建并完善药品保险和基金制度 | 第85-86页 |
5 我国缺陷药品损害预防及救济中法治教育及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 第86-91页 |
5.1 加强法治教育的重要性 | 第86-88页 |
5.2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 第88-91页 |
结语 | 第9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8页 |
附录 | 第98-99页 |
致谢 | 第99-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