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绪论 | 第7-15页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7-8页 |
1.研究背景 | 第7页 |
2.研究意义 | 第7-8页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8-13页 |
1.国外研究综述 | 第8-10页 |
2.国内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3.本人对综述的评价 | 第12-13页 |
(三)研究方法与内容 | 第13-15页 |
1.研究方法 | 第13页 |
2.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一、公共危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基本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15-22页 |
(一)公共危机的内涵及特点 | 第15页 |
(二)公共危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概念及内容 | 第15-17页 |
1.协同治理的精髓是多元主体间的合作 | 第15-16页 |
2.协同治理的保障是科学的体制安排 | 第16页 |
3.协同治理的基础是整合的运行机制 | 第16页 |
4.协同治理的目的是最大限度消除危机 | 第16-17页 |
(三)公共危机协同治理的多元主体分析 | 第17-19页 |
1.政府力量——核心主体 | 第17-18页 |
2.军队力量——中坚力量 | 第18页 |
3.社会力量——坚实基础 | 第18-19页 |
(四)公共危机协同治理的理论基础 | 第19-22页 |
1.风险社会理论 | 第19-20页 |
2.协同学理论 | 第20页 |
3.治理与善治 | 第20-22页 |
二、我国公共危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概述 | 第22-31页 |
(一)公共危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发展概况 | 第22-26页 |
1.建国后至1978年改革开放前 | 第22-23页 |
2.1978年至2003年“非典”时期 | 第23页 |
3.2008年汶川地震至今 | 第23-26页 |
(二)公共危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实践 | 第26-27页 |
(三)公共危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特征 | 第27-31页 |
1.协同治理的主体更加多元化 | 第27-28页 |
2.协同治理的方式日益丰富化 | 第28-29页 |
3.协同治理的内容不断拓展化 | 第29页 |
4.协同治理的多元主体博弈化 | 第29-30页 |
5.协同治理的运行机制在深化 | 第30-31页 |
三、我国公共危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1-41页 |
(一)公共危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存在的问题 | 第31-38页 |
1.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组织体系不够健全 | 第31-32页 |
2.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权责关系尚需明确 | 第32页 |
3.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信息沟通不够顺畅 | 第32-34页 |
4.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应急资源保障不足 | 第34-37页 |
5.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监督约束机制缺位 | 第37-38页 |
6.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法规制度不够完备 | 第38页 |
(二)公共危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8-41页 |
1.多元化的利益诉求 | 第39页 |
2.个体的“理性行为” | 第39-40页 |
3.危机自身的复杂性 | 第40页 |
4.传统体制结构的掣肘 | 第40-41页 |
四、我国公共危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路径优化 | 第41-49页 |
(一)完善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组织体系 | 第41页 |
1.建立制度化的政府组织体系 | 第41页 |
2.优化军队协调指挥体系 | 第41页 |
(二)理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权责关系 | 第41-42页 |
1.合理划分政府的权责边界 | 第42页 |
2.依法规范社会力量的权责边界 | 第42页 |
(三)完善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信息沟通机制 | 第42-44页 |
1.创新纵向信息沟通方式 | 第42-43页 |
2.优化横向信息沟通路径 | 第43页 |
3.完善军地信息沟通机制 | 第43-44页 |
4.提升社会力量的沟通能力 | 第44页 |
(四)加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应急资源保障 | 第44-46页 |
1.加大中央政府资金支持 | 第45页 |
2.加大地方政府资源投入 | 第45-46页 |
3.构建军地应急资源调配规划 | 第46页 |
4.充分吸纳社会力量 | 第46页 |
(五)健全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监督约束机制 | 第46-48页 |
1.加大自上而下的督查力度 | 第47页 |
2.强化自下而上的监督力度 | 第47-48页 |
(六)完善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法规制度建设 | 第48-49页 |
结论 | 第49-50页 |
注释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