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基础科学论文--建筑物理学论文--建筑热工学论文

高温热源工业建筑双辐射作用下室内热环境特性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11-20页
    1.1 工业建筑分类第11-13页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3-14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18页
        1.3.1 围护结构传热研究第14-15页
        1.3.2 室内热环境影响因素研究第15-17页
        1.3.3 对流辐射耦合作用研究第17-18页
    1.4 研究内容第18-20页
2. 高温热源工业建筑热环境参数测试分析第20-31页
    2.1 高温热源工业建筑室内环境特点第20-22页
    2.2 高温热源工业建筑热环境参数测试与分析第22-30页
        2.2.1 测试对象第23-24页
        2.2.2 测试内容及仪器第24-25页
        2.2.3 室内热环境参数分析第25-30页
    2.3 小结第30-31页
3. 高温热源对流辐射特性机理研究第31-53页
    3.1 内热源的散热量第31-35页
        3.1.1 热源散热量的理论计算第31-33页
        3.1.2 热源的辐射对流比第33-35页
    3.2 数值模拟方法第35-40页
        3.2.1 湍流模型第37-39页
        3.2.2 辐射模型第39-40页
    3.3 室内热辐射的次生对流源效应第40-51页
        3.3.1 物理模型及数值模拟方法验证第40-43页
        3.3.2 温度场分布第43-45页
        3.3.3 速度场分布第45-47页
        3.3.4 热源的对流辐射传热第47-50页
        3.3.5 通风量第50-51页
    3.4 小结第51-53页
4. 高温热源辐射作用对热环境特性影响研究第53-96页
    4.1 高温热源工业建筑模型实验台设计第53-59页
        4.1.1 相似准则第54-57页
        4.1.2 实验模型介绍第57-58页
        4.1.3 测量系统第58-59页
    4.2 内热源作用下室内热环境参数的实验测试第59-71页
        4.2.1 实验设计第59-60页
        4.2.2 实验数据处理及误差分析第60-62页
        4.2.3 热源强度的影响第62-66页
        4.2.4 热源高度的影响第66-69页
        4.2.5 进排风口面积的影响第69-71页
    4.3 辐射作用对准确预测室内热环境特性影响的模拟研究第71-85页
        4.3.1 物理模型及数值模拟方法验证第71-74页
        4.3.2 温度场分布第74-78页
        4.3.3 速度场分布第78-80页
        4.3.4 辐射热分布第80-82页
        4.3.5 通风量第82-85页
    4.4 辐射作用对热分层高度的影响第85-95页
        4.4.1 热分层高度和厚度的定义第86-91页
        4.4.2 辐射作用的影响第91-95页
    4.5 小结第95-96页
5.双辐射作用下室内热环境特性研究第96-125页
    5.1 双辐射作用下墙体传热机理第96-98页
        5.1.1 墙体传热的计算第96-98页
        5.1.2 室内空气温度的计算第98页
    5.2 双辐射作用下围护结构非稳态传热过程研究第98-108页
        5.2.1 实验设计第98-99页
        5.2.2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99-102页
        5.2.3 非稳态传热模拟方法及验证第102-104页
        5.2.4 模拟结果与分析第104-108页
    5.3 双辐射作用下室内流场的模拟研究第108-113页
        5.3.1 温度场分布第108-111页
        5.3.2 速度场分布第111-113页
    5.4 围护结构性能参数对其传热过程影响的模拟研究第113-124页
        5.4.1 导热系数的影响第114-116页
        5.4.2 外表面发射率的影响第116-118页
        5.4.3 外表面太阳辐射吸收率的影响第118-121页
        5.4.4 内表面发射率的影响第121-124页
    5.5 小结第124-125页
6.结论及展望第125-127页
    6.1 本文结论第125-126页
    6.2 本文创新点第126页
    6.3 研究展望第126-127页
致谢第127-128页
参考文献第128-138页
博士研究生学习阶段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第138-140页
附录 现场测试数据第140-145页

论文共14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急性脑梗死合并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分析
下一篇:S公司竞争战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