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科学基础理论论文--环境生物学论文--环境微生物学论文

纳米零价铁钯/微生物联合体系降解2,2,4,4-四溴联苯醚的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主要符号表第13-15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29页
    1.1 PBDEs简介、生物毒性及污染状况第15-18页
        1.1.1 PBDEs简介第15-16页
        1.1.2 PBDEs的生物毒性第16-17页
        1.1.3 PBDEs的污染状况第17-18页
    1.2 PBDEs降解技术研究现状第18-25页
        1.2.1 PBDEs光降解技术研究现状第18-19页
        1.2.2 零价铁还原技术研究现状第19-20页
        1.2.3 PBDEs生物降解技术研究现状第20-25页
    1.3 纳米铁-生物联合体系研究进展第25-26页
    1.4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目的、内容和技术路线第26-29页
        1.4.1 研究意义与目的第26-27页
        1.4.2 研究内容第27-29页
第二章 恶臭假单胞菌对PBDEs的降解研究第29-51页
    2.1 引言第29页
    2.2 实验部分第29-34页
        2.2.1 实验原料第29-30页
        2.2.2 主要仪器与设备第30页
        2.2.3 实验方法第30-33页
        2.2.4 分析测试第33-34页
        2.2.5 实验数据统计分析第34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34-50页
        2.3.1 P. putida菌株细胞表面形态分析第34-35页
        2.3.2 单一基质系统中PBDEs降解及P. putida生长动力学第35-38页
        2.3.3 双基质系统中PBDEs的降解及P. putida生长动力学第38-44页
        2.3.4 代谢产物及代谢途径分析第44-50页
    2.4 本章小结第50-51页
第三章 纳米铁钯还原/微生物好氧两阶段联合体系对BDE47的降解研究第51-71页
    3.1 引言第51-52页
    3.2 实验部分第52-55页
        3.2.1 实验原料第52页
        3.2.2 主要仪器与设备第52页
        3.2.3 实验方法第52-53页
        3.2.4 分析测试方法第53-55页
        3.2.5 实验数据统计分析第55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55-70页
        3.3.1 nZVI/Pd的表征第55-57页
        3.3.2 nZVI/Pd对BDE47还原脱溴的研究第57-66页
        3.3.3 P.putida菌株对还原脱溴产物的降解研究第66-68页
        3.3.4 两阶段联合体系对BDE47的降解机理分析第68-70页
    3.4 本章小节第70-71页
第四章 纳米铁钯还原/氧化/微生物好氧三阶段联合体系对BDE47的降解研究第71-89页
    4.1 引言第71-72页
    4.2 实验部分第72-75页
        4.2.1 实验原料第72页
        4.2.2 主要仪器与设备第72页
        4.2.3 实验方法第72-73页
        4.2.4 分析测试方法第73-75页
        4.2.5 实验数据统计分析第75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75-88页
        4.3.1 nZVI/Pd对BDE47的还原脱溴第75页
        4.3.2 nZVI/Pd-O_2体系对DE的降解第75-83页
        4.3.3 P.putida菌株对氧化产物及Fe的降解第83-86页
        4.3.4 三阶段联合体系对BDE47的降解机理第86-88页
    4.4 本章小节第88-89页
第五章 纳米铁钯对恶臭假单胞菌的毒性效应及机理研究第89-120页
    5.1 引言第89-90页
    5.2 实验部分第90-93页
        5.2.1 实验原料第90页
        5.2.2 主要仪器与设备第90页
        5.2.3 实验方法第90-91页
        5.2.4 分析检测方法第91-93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93-119页
        5.3.1 不同形态铁对P.putida细胞生长的影响第93-96页
        5.3.2 不同溶氧条件下nZVI/Pd对P.utida细胞的杀菌作用第96-98页
        5.3.3 接触方式nZVI/Pd杀菌作用的影响第98-100页
        5.3.4 nZVI/Pd对细胞结构的影响第100-107页
        5.3.5 nZVI/Pd对细胞形态的影响第107-110页
        5.3.6 nZVI/Pd与细胞表面的相互作用第110-117页
        5.3.7 nZVI/Pd对P. putida细胞的杀菌机制第117-119页
    5.4 本章小结第119-120页
第六章 SiO_2包覆nZVI/Pd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第120-133页
    6.1 引言第120-121页
    6.2 实验部分第121-124页
        6.2.1 实验原料第121页
        6.2.2 主要仪器与设备第121页
        6.2.3 实验方法第121-124页
        6.2.4 分析测试方法第124页
    6.3 结果与讨论第124-132页
        6.3.1 SiO_2-nZVI/Pd复合材料的表征第124-126页
        6.3.2 SiO_2-nZVI/Pd和nZVI/Pd对P. putida菌株的毒性评价第126-128页
        6.3.3 SiO_2-nZVI/Pd和nZVI/Pd对BDE47降解性能的影响第128-130页
        6.3.4 SiO_2-nZVI/Pd和nZVI/Pd对DE的氧化第130-132页
    6.4 本章小结第132-133页
结论与展望第133-135页
    结论第133-134页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第134页
    对未来工作的建议第134-135页
参考文献第135-158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58-160页
致谢第160-161页
Ⅳ-2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第161页

论文共1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不确定数据和代价敏感学习研究
下一篇:山西成人高等教育发展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