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13页 |
1.研究背景与概况 | 第9-10页 |
2.研究对象与认识 | 第10-11页 |
3.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4.研究路径与方法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罗辑思维》自媒体的产生基础 | 第13-19页 |
一、大众对信息的需求 | 第13-16页 |
(一)大众对巨量信息筛选的需求 | 第13-15页 |
1.信息筛选的必需性 | 第13-14页 |
2.信息筛选的可能性 | 第14-15页 |
(二)大众对信息多样性、个性化的需求 | 第15-16页 |
1.大众不再满足于传统媒体提供的信息 | 第15-16页 |
2.自媒体能较好满足大众对信息多样性、个性化的需求 | 第16页 |
二、传播技术演进对大众传受信息习惯的改变 | 第16-19页 |
(一)传统媒体传播技术与大众传受信息的习惯 | 第16-17页 |
(二)传统互联网传播技术与大众传受信息的习惯 | 第17页 |
1.WEB1.0 技术与大众传受信息的习惯 | 第17页 |
2.WEB2.0 产生之后传播技术与大众传受信息的习惯 | 第17页 |
(三)移动互联网传播技术与大众传受信息的习惯 | 第17-19页 |
第二章 《罗辑思维》自媒体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 第19-44页 |
一、《罗辑思维》自媒体的发展历程回顾 | 第19-25页 |
1. 申音时期(2012 年12月 21 日至2014年 5 月17日) | 第19-22页 |
(1) 罗、申联合草创 | 第19页 |
(2) 申音的运作贡献 | 第19-22页 |
2. 后申音时期(2014 年5月 17 日起) | 第22-25页 |
(1) 罗、申分离的原因 | 第22-24页 |
(2) 罗、申分离的教训 | 第24-25页 |
二、《罗辑思维》自媒体发展的现状描述 | 第25-44页 |
(一) 线上的规模 | 第25-33页 |
1. 视频节目 | 第25-26页 |
2. 微信公众号 | 第26-29页 |
3. 电台音频 | 第29-31页 |
4. 微刊杂志 | 第31-33页 |
(二) 线下的生态 | 第33-39页 |
1. 全国巡讲 | 第33-35页 |
2. 沙龙 | 第35-36页 |
3. High聊读书会 | 第36-37页 |
4. 图书出版 | 第37-39页 |
(三)线上线下联动 | 第39-44页 |
1. 主题活动 | 第39-42页 |
2. 福利活动 | 第42-44页 |
第三章 《罗辑思维》自媒体发展的成功之道 | 第44-59页 |
一、具有新型知识品质的内容输出 | 第44-46页 |
1. 知识志趣魅力人格体(罗胖) | 第44-45页 |
2. 自由联合知识拆迁队(团队) | 第45-46页 |
二、明确的互动性社群定位 | 第46-48页 |
1. 爱智求真上进青年接收信息 | 第47页 |
2. 无组织的组织力量——社群贡献信息 | 第47-48页 |
三、愉快益智的用户体验 | 第48-55页 |
1.“去中心化”实验:失控儿童节 | 第48-50页 |
2. 去中介化实验:罗辑月饼销售 | 第50-53页 |
3. 信任实验:图书包出版 | 第53-54页 |
4. 热点实验:冰桶挑战游戏 | 第54-55页 |
四、多态商业与盈利模式 | 第55-59页 |
1. 合作尝试替代“广而告之” | 第55-56页 |
2. 友情赞助变身激情供养 | 第56页 |
3. 精彩活动为品牌背书 | 第56-58页 |
4. 参与策略谋划为行业融智 | 第58-59页 |
第四章 《罗辑思维》于媒体转型变革的传播借鉴 | 第59-72页 |
一、注重传播主体的个性、感染力和号召力 | 第59-60页 |
二、传播有价值、有腔调的接地气内容 | 第60-67页 |
三、选择有广泛、活跃底层用户的传播平台 | 第67-68页 |
四、锁定积极、理性、自由社群成员作核心受众 | 第68-70页 |
五、保持持续共振、高度信任的传播效果 | 第70-72页 |
结语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附录:《罗辑思维》推荐书目汇编 | 第76-85页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