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绪论 | 第13-19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3-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2.3 研究现状简评 | 第16-17页 |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 第17-18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4 研究路线与创新点 | 第18-19页 |
1.4.1 研究路线 | 第18页 |
1.4.2 创新点 | 第18-19页 |
2 互联网金融风险政府监管的理论基础 | 第19-26页 |
2.1 互联网金融风险的基础理论 | 第19-21页 |
2.1.1 互联网金融风险的概念 | 第19页 |
2.1.2 互联网金融风险的种类 | 第19-21页 |
2.1.3 互联网金融风险的特点 | 第21页 |
2.2 政府监管互联网金融风险的基础理论 | 第21-24页 |
2.2.1 政府监管的概念阐述 | 第21-22页 |
2.2.2 政府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监管的必要性 | 第22页 |
2.2.3 政府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监管的原则 | 第22-24页 |
2.3 政府监管互联网金融风险的理论依据 | 第24-26页 |
2.3.1 金融创新理论 | 第24页 |
2.3.2 金融监管理论 | 第24-25页 |
2.3.3 大数据理论 | 第25-26页 |
3 黑龙江省互联网金融风险政府监管现状及问题 | 第26-33页 |
3.1 黑龙江省互联网金融风险政府的监管现状 | 第26-29页 |
3.1.1 网络支付监管现状 | 第26-27页 |
3.1.2 网络借贷监管现状 | 第27-29页 |
3.1.3 众筹融资监管现状 | 第29页 |
3.1.4 其他网络融资监管现状 | 第29页 |
3.2 黑龙江省互联网金融风险政府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9-32页 |
3.2.1 黑龙江省地方性监管法规不健全 | 第29-30页 |
3.2.2 政府对科技风险的监管手段落后 | 第30-31页 |
3.2.3 政府行业自律和行业协同监管效率不高 | 第31页 |
3.2.4 对消费者权益保护不到位 | 第31-32页 |
3.3 黑龙江省互联网金融存在风险的原因 | 第32-33页 |
3.3.1 黑龙江省存在法律空白或空缺 | 第32页 |
3.3.2 对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应用较少 | 第32页 |
3.3.3 政府机构的监管落实有欠缺 | 第32页 |
3.3.4 消费者反馈机制不健全 | 第32-33页 |
4 互联网金融风险监管的国外经验与启示 | 第33-38页 |
4.1 国外典型国家的经验 | 第33-36页 |
4.1.1 美国互联网金融风险的监管经验 | 第33-34页 |
4.1.2 英国互联网金融风险的监管经验 | 第34-35页 |
4.1.3 法国互联网金融风险的监管经验 | 第35-36页 |
4.2 国外经验对黑龙江省政府的监管启示 | 第36-38页 |
4.2.1 加快健全黑龙江省法律法规 | 第36页 |
4.2.2 建立责任制的监管机制 | 第36页 |
4.2.3 加强协同监管 | 第36页 |
4.2.4 切实保护消费者权益 | 第36-37页 |
4.2.5 建立行业自律的监管体系 | 第37-38页 |
5 完善黑龙江省政府互联网金融风险监管的对策 | 第38-44页 |
5.1 完善黑龙江省地方性法律法规 | 第38-39页 |
5.1.1 及时出台应对新风险的法律法规 | 第38页 |
5.1.2 补充现有的法律法规 | 第38页 |
5.1.3 制定互联网金融配套规章制度和行业标准 | 第38-39页 |
5.2 构建全方位立体的风险监管体系 | 第39-41页 |
5.2.1 空间维度——全区域设防 | 第39-40页 |
5.2.2 时间维度——全过程监管 | 第40页 |
5.2.3 主体维度——多主体覆盖 | 第40页 |
5.2.4 措施维度——多手段并用 | 第40-41页 |
5.3 加快推进黑龙江省互联网金融信息技术建设 | 第41-42页 |
5.3.1 加快推进政府机构的信息技术建设 | 第41页 |
5.3.2 加快推进互联网金融机构的信息技术建设 | 第41页 |
5.3.3 加快推进互联网金融参与者的信息技术建设 | 第41-42页 |
5.4 增强监管人员队伍建设 | 第42页 |
5.4.1 增强监管人员自身的队伍建设 | 第42页 |
5.4.2 提高从业人员的知识水平 | 第42页 |
5.5 加强互联网金融消费者的权益保护 | 第42-44页 |
5.5.1 畅通互联网金融消费者的投诉受理渠道 | 第42-43页 |
5.5.2 加强对消费者的宣传教育 | 第43页 |
5.5.3 加大对侵害互联网金融参与者各类权益行为的打击 | 第43-44页 |
结论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