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33页 |
第一节 天然免疫与模式识别机制 | 第13-15页 |
一.天然免疫概述 | 第13-14页 |
二.天然免疫的模式识别机制 | 第14-15页 |
第二节 模式识别受体 | 第15-23页 |
一.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TLR) | 第16-19页 |
二.RIG-I样受体(RIG-I-like receptor,RLR) | 第19-21页 |
三.NOD样受体(NOD-like receptor,NLR) | 第21-22页 |
四.DNA受体(DNA sensor) | 第22-23页 |
第三节RLRs介导的细胞信号转导及研究进展 | 第23-31页 |
一.RLRs介导的天然免疫信号转导机制 | 第23-26页 |
二.RLRs天然免疫研究进展 | 第26-31页 |
第四节 长牡蛎RLR天然免疫通路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31-33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3-51页 |
第一节 实验材料 | 第33-39页 |
一.实验中所用的动物,菌株,细胞和载体 | 第33页 |
1.长牡蛎 | 第33页 |
2.实验用菌株和细胞 | 第33页 |
3.载体 | 第33页 |
二.主要生物试剂,耗材及仪器 | 第33-35页 |
三.本研究主要的引物信息 | 第35-39页 |
第二节 实验方法 | 第39-51页 |
一.长牡蛎溶藻弧菌及鳗弧菌应激实验 | 第39页 |
二.牡蛎疱疹病毒OsHV-1 攻毒实验 | 第39页 |
三.长牡蛎poly(I:C)和poly(dA:dT)应激实验 | 第39页 |
四.样品RNA提取及检测 | 第39-40页 |
五.cDNA第一条链的合成 | 第40页 |
六.RACE技术获得目的基因cDNA完整序列 | 第40-41页 |
七.实时荧光定量PCR | 第41页 |
八.基因序列分析 | 第41-42页 |
九.表达载体的构建与质粒纯化 | 第42页 |
十.酵母感受态制备及质粒转化 | 第42-43页 |
1.酵母感受态制备 | 第42-43页 |
2.酵母质粒的转化 | 第43页 |
十一.酵母互作验证 | 第43-44页 |
十二.细胞培养,传代与瞬时转染 | 第44页 |
十三.萤光素酶双报告基因实验 | 第44-45页 |
十四.高表达蛋白的免疫共沉淀 | 第45页 |
十五.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实验 | 第45-46页 |
十六.体外核酸结合实验—poly(I:C) pull-down assay | 第46-47页 |
1.poly(I:C)的生物素标记 | 第46页 |
2.poly(I:C) pull-down | 第46-47页 |
十七.BCA法蛋白定量 | 第47页 |
十八.长牡蛎RNA干扰技术的建立和应用 | 第47-49页 |
十九.蛋白亚细胞定位 | 第49-51页 |
第三章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1-107页 |
第一节 长牡蛎RIG-I-1 和VISA基因功能研究 | 第51-66页 |
一.实验结果 | 第51-61页 |
1.长牡蛎RIG-I-1 和VISA基因基本特征及序列比对 | 第51页 |
2.长牡蛎CgRIG-I-1 和CgVISA系统进化树的构建 | 第51-54页 |
3.poly(I:C), poly(dA:dT)刺激后CgRIG-I-1, CgVISA mRNA的表达模式 | 第54-55页 |
4.长牡蛎CgRIG-I-1 蛋白poly(I:C)刺激的表达变化 | 第55-56页 |
5.长牡蛎CgRIG-I-1 蛋白poly(I:C) 亲和实验 | 第56-57页 |
6.CgRIG-I-1 蛋白CARD结构域与CgVISA蛋白的相互作用 | 第57-58页 |
7.跨膜结构域TM介导CgVISA二聚化 | 第58-61页 |
二.讨论 | 第61-66页 |
第二节 长牡蛎TRAF2基因功能研究 | 第66-75页 |
一.实验结果 | 第66-72页 |
1.长牡蛎CgTRAF2基因克隆及序列同源比对 | 第66-68页 |
2.各物种TRAF2蛋白进化树的构建 | 第68-69页 |
3.CgTRAF2 mRNA在牡蛎不同组织中的分布以及溶藻弧菌,poly(I:C),OsHV-1 刺激后的时序表达 | 第69-70页 |
4.CgTRAF2 mRNA在CgVISA干扰之后的表达 | 第70页 |
5.CgTRAF2在HeLa细胞中的定位 | 第70-72页 |
二. 讨论 | 第72-75页 |
第三节 长牡蛎TRAF3基因功能研究 | 第75-86页 |
一.实验结果 | 第75-82页 |
1.长牡蛎CgTRAF3基因克隆,可变剪切鉴定及序列同源比对 | 第75-77页 |
2.长牡蛎CgTRAF3多序列比对以及进化树构建 | 第77-79页 |
3.CgTRAF3s mRNA在不同组织里的表达 | 第79页 |
4.CgTRAF3s mRNA对不同病源微生物刺激的响应 | 第79-80页 |
5.CgTRAF3s mRNA在CgVISA干扰之后的表达 | 第80-82页 |
二.讨论 | 第82-86页 |
第四节 长牡蛎TRAF6基因功能研究 | 第86-96页 |
一.实验结果 | 第86-93页 |
1.长牡蛎CgTRAF6基因克隆及序列同源比对 | 第86-87页 |
2.各TRAF6蛋白系统进化树的构建 | 第87-88页 |
3.CgTRAF6 mRNA在长牡蛎不同组织的表达 | 第88-89页 |
4.溶藻弧菌, poly(I:C), poly(dA:dT)刺激后CgTRAF6 mRNA的时序表达 | 第89-90页 |
5.CgTRAF6 mRNA在CgVISA RNAi干扰后的时序表达 | 第90页 |
6.CgVISA蛋白与CgTRAF6蛋白相互作用验证 | 第90-91页 |
7.CgTRAF6蛋白诱导NF-κB启动子的激活 | 第91-93页 |
二.讨论 | 第93-96页 |
第五节 长牡蛎IRF2和IRF8基因功能研究 | 第96-107页 |
一.实验结果 | 第96-104页 |
1.长牡蛎CgIRF2和CgIRF8基因克隆及序列同源比对 | 第96-98页 |
2.IRF2和IRF8蛋白系统进化树的构建 | 第98-99页 |
3.CgIRF2和CgIRF8 mRNA在长牡蛎不同组织的表达 | 第99-100页 |
4.CgIRF2和CgIRF8 mRNA对poly(I:C)的响应 | 第100-101页 |
5.CgIRF2和CgIRF8蛋白对IFNβ,ISRE启动子的激活 | 第101-102页 |
6.CgIRF2和CgIRF8蛋白的亚细胞定位 | 第102-104页 |
二.讨论 | 第104-107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107-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19页 |
缩略词表 | 第119-121页 |
作者简历 | 第121-12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22-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