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英文缩略词 | 第9-10页 |
1 前言 | 第10-22页 |
1.1 丝网印刷电极传感器的构建 | 第10-16页 |
1.1.1 铜离子的应用及危害 | 第10页 |
1.1.2 铜离子检测方法的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1.3 碳纳米管的应用 | 第13页 |
1.1.4 差分脉冲溶出伏安法(DPSVO)在重金属离子检测中的应用 | 第13-14页 |
1.1.5 丝网印刷电极的应用 | 第14-15页 |
1.1.6 有机物的消化方式 | 第15-16页 |
1.2 寡肽构建传感器研究现状 | 第16-20页 |
1.2.1 铜离子结合基序(copper binding motif)结合Cu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1.2.2 寡肽在检测铜离子中的应用 | 第19-20页 |
1.3 研究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1.3.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0-21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2 丝网印刷电极检测铜离子传感器的构建 | 第22-43页 |
2.1 实验设备与材料 | 第22-24页 |
2.1.1 实验设备 | 第22页 |
2.1.2 实验材料 | 第22-23页 |
2.1.3 主要溶液配制 | 第23-24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4页 |
2.3 实验步骤 | 第24-28页 |
2.3.1 阳极溶出伏安法原理分析 | 第24-25页 |
2.3.2 基线扣除分析 | 第25页 |
2.3.3 丝网印刷金电极(DRP-C220BT)预处理条件的选择 | 第25页 |
2.3.4 SPCE、SPCE/MWNT、SPCE/ MWNT-Cys的CV、DPV、EIS表征 | 第25-26页 |
2.3.5 电化学条件的优化 | 第26页 |
2.3.6 MWNT-Cys浓度的优化 | 第26页 |
2.3.7 不同pH值的影响 | 第26页 |
2.3.8 不同离子的干扰实验 | 第26-27页 |
2.3.9 Cu线性关系的探索和实际样品的检测 | 第27-28页 |
2.4 实验结果 | 第28-41页 |
2.4.1 丝网印刷金电极(DRP-C220BT)预处理条件的选择 | 第28-30页 |
2.4.2 SPCE、SPCE/ MWNT、SPCE/MWNT-Cys的CV、DPV、EIS表征 | 第30页 |
2.4.3 电化学条件的优化 | 第30-31页 |
2.4.4 MWNT-Cys浓度的优化 | 第31-32页 |
2.4.5 电解液pH值的影响 | 第32页 |
2.4.6 不同离子的干扰实验 | 第32-35页 |
2.4.7 Cu线性关系和实际样品的检测 | 第35-4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3 寡肽识别分子在构建检测铜离子传感器中的可行性分析 | 第43-64页 |
3.1 实验设备与材料 | 第43-45页 |
3.1.1 实验设备 | 第43页 |
3.1.2 实验材料 | 第43-44页 |
3.1.3 主要溶液配制 | 第44-45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45页 |
3.3 实验方案及步骤 | 第45-49页 |
3.3.1 传感器检测原理分析 | 第45页 |
3.3.2 富含-SH的寡肽与铜结合的电化学研究 | 第45-46页 |
3.3.3 不含-SH的寡肽序列KGHGH在检测铜离子中的可行性分析 | 第46-49页 |
3.4 实验结果 | 第49-63页 |
3.4.1 氧对富含-SH的寡肽序列的影响 | 第49-51页 |
3.4.2 氧化态和还原态的KCMMC对检测Cu~(2+)的影响 | 第51-53页 |
3.4.3 还原态KCMMC对Fe~(3+)和Pb~(2+)的检测 | 第53-54页 |
3.4.4 不含-SH的寡肽KGHGH在检测Cu~(2+)中的应用探索 | 第54-6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4 总结与展望 | 第64-66页 |
4.1 总结 | 第64页 |
4.2 展望 | 第64-66页 |
附录 1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2页 |
相关研究 | 第72-73页 |
附件 黄曲霉毒素解毒酶(AFO)的测活新方法的建立 | 第73-8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