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35页 |
1.1 研究的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第15-17页 |
1.1.1 课题的背景 | 第15-16页 |
1.1.2 问题的提出 | 第16-17页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7-18页 |
1.2.1 研究的目的 | 第17页 |
1.2.2 研究的意义 | 第17-18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第18-30页 |
1.3.1 国外的研究 | 第19-24页 |
1.3.2 国内的研究 | 第24-28页 |
1.3.3 国内外研究的评述 | 第28-30页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30-35页 |
1.4.1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30-33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33-35页 |
第2章 城市群经济泡沫的理论基础分析 | 第35-61页 |
2.1 城市群经济泡沫的核心概念及支撑理论界定 | 第35-44页 |
2.1.1 城市与城市群 | 第35-37页 |
2.1.2 经济泡沫与泡沫经济 | 第37-38页 |
2.1.3 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38-41页 |
2.1.4 经济泡沫的相关理论 | 第41-44页 |
2.2 城市群形成机理及城市群经济分类 | 第44-50页 |
2.2.1 城市群特点及边界 | 第44-45页 |
2.2.2 城市群的集聚形成 | 第45-47页 |
2.2.3 城市群生长及演化 | 第47-49页 |
2.2.4 城市群经济的分类 | 第49-50页 |
2.3 城市群经济泡沫预警管理的核心概念及支撑理论 | 第50-58页 |
2.3.1 预警系统与预警管理系统 | 第50-52页 |
2.3.2 城市群与国家、城市预警管理系统 | 第52-53页 |
2.3.3 经济与城市群经济泡沫预警管理 | 第53-55页 |
2.3.4 预警管理的相关理论 | 第55-58页 |
2.4 城市群经济泡沫的理论支持及框架分析 | 第58-60页 |
2.4.1 基础理论的支撑作用 | 第58-59页 |
2.4.2 系统的理论分析框架 | 第59-6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3章 城市群经济泡沫演化机理及警兆分析 | 第61-85页 |
3.1 多视角下的经济泡沫演化 | 第61-69页 |
3.1.1 演化视角选取和关联性 | 第61-62页 |
3.1.2 基于物理学角度的演化 | 第62-65页 |
3.1.3 基于经济学角度的演化 | 第65-67页 |
3.1.4 基于管理学角度的演化 | 第67-69页 |
3.2 城市群经济泡沫的特点和约束 | 第69-72页 |
3.2.1 城市群经济泡沫的特点 | 第69-70页 |
3.2.2 城市群经济泡沫的约束 | 第70-72页 |
3.3 城市群经济泡沫演化机理分析 | 第72-77页 |
3.3.1 以泡沫为中心的演化机理 | 第73-74页 |
3.3.2 以产业为中心的演化机理 | 第74-75页 |
3.3.3 以城市群为中心的演化机理 | 第75-76页 |
3.3.4 演化机理对系统构建的指导 | 第76-77页 |
3.4 城市群经济泡沫的警兆分析 | 第77-84页 |
3.4.1 城市群经济泡沫警兆的警源警情分析 | 第77-80页 |
3.4.2 城市群经济泡沫警兆与警源警情的关系 | 第80-82页 |
3.4.3 城市群经济泡沫警兆的概念及设定 | 第82-8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第4章 城市群经济泡沫预警管理结构流程与技术分析 | 第85-105页 |
4.1 城市群经济泡沫预警管理内涵特征及构建原则 | 第85-88页 |
4.1.1 城市群经济泡沫预警管理系统的内涵本质 | 第85-87页 |
4.1.2 城市群经济泡沫预警管理系统的外延特征 | 第87-88页 |
4.1.3 城市群经济泡沫预警管理系统的建立原则 | 第88页 |
4.2 城市群经济泡沫预警管理系统结构和流程设计 | 第88-93页 |
4.2.1 城市群经济泡沫预警管理系统组成及关系 | 第89页 |
4.2.2 城市群经济泡沫预警管理系统的结构设计 | 第89-90页 |
4.2.3 城市群经济泡沫预警管理系统的流程设计 | 第90-93页 |
4.3 城市群经济泡沫预警管理模型及指标体系 | 第93-104页 |
4.3.1 主要预警管理模型技术及比较 | 第93-96页 |
4.3.2 预警管理系统的模型技术选择 | 第96-97页 |
4.3.3 预警管理系统的指标体系界定 | 第97-10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04-105页 |
第5章 城市群经济泡沫预警管理的方法分析 | 第105-125页 |
5.1 城市群经济泡沫预警管理的指标体系 | 第105-111页 |
5.1.1 指标体系的类别选定及相关验证 | 第105-109页 |
5.1.2 体系中的3类别27个指标设定 | 第109-111页 |
5.2 城市群经济泡沫预警管理的VAR模型 | 第111-117页 |
5.2.1 VAR模型的分析结构和基本模型设定 | 第111-113页 |
5.2.2 城市群经济泡沫预警管理VAR模型 | 第113-117页 |
5.3 城市群经济泡沫预警管理的SD模型 | 第117-124页 |
5.3.1 SD模型的分析结构边界及基本假设 | 第117-119页 |
5.3.2 城市群经济泡沫预警管理SD模型 | 第119-12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24-125页 |
第6章 城市群经济泡沫预警管理系统仿真分析 | 第125-161页 |
6.1 长三角城市群的情况及相关界定 | 第125-128页 |
6.1.1 长三角城市群的范围设定和形成关系 | 第125-127页 |
6.1.2 长三角城市群经济泡沫计算数据来源 | 第127页 |
6.1.3 长三角城市群经济泡沫警源警情警兆 | 第127-128页 |
6.2 长三角城市群经济泡沫预警管理分析 | 第128-152页 |
6.2.1 长三角城市群经济泡沫预警指标计算 | 第129-138页 |
6.2.2 长三角城市群经济泡沫度VAR-YRDUA模型分析 | 第138-146页 |
6.2.3 长三角城市群经济泡沫管理SD-YRDUA模型分析 | 第146-152页 |
6.3 长三角城市群经济泡沫仿真管理 | 第152-156页 |
6.3.1 比对泡沫压力下选取政策调节的类别 | 第152-153页 |
6.3.2 弱强泡沫压力下的政策调整效果仿真 | 第153-156页 |
6.4 提升系统可靠性的保障应对措施 | 第156-160页 |
6.4.1 提升系统可靠性的保障措施 | 第156-157页 |
6.4.2 强化泡沫预警管理其他措施 | 第157-158页 |
6.4.3 产业融合为例分析提升措施 | 第158-160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60-161页 |
结论 | 第161-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163-17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175-177页 |
致谢 | 第177-178页 |
个人简历 | 第1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