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区矿产资源开发状况遥感监测与分析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1 矿山开发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2 变化监测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3 主要存在问题 | 第15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5-18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1.4 创新点 | 第18页 |
1.5 实物工作量 | 第18-19页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 第19-27页 |
2.1 自然地理概况 | 第19-20页 |
2.2 地质背景概况 | 第20-21页 |
2.2.1 地层岩性 | 第20-21页 |
2.2.2 地质构造 | 第21页 |
2.3 矿产资源及开发利用概况 | 第21-24页 |
2.3.1 矿产资源概况 | 第21-22页 |
2.3.2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概况 | 第22-24页 |
2.4 矿山环境概况 | 第24-27页 |
2.4.1 矿山活动占用土地情况 | 第24页 |
2.4.2 矿山地质灾害分布情况 | 第24-26页 |
2.4.3 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程 | 第26-27页 |
第3章 矿山开发变化信息提取研究 | 第27-44页 |
3.1 数据收集 | 第27-28页 |
3.1.1 影像数据 | 第27页 |
3.1.2 其他数据 | 第27-28页 |
3.2 数据预处理 | 第28-31页 |
3.2.1 重采样 | 第28-29页 |
3.2.2 两期图像几何配准 | 第29页 |
3.2.3 辐射匹配 | 第29-31页 |
3.3 矿山开发变化信息检测方法 | 第31-34页 |
3.3.1 主成分变换法 | 第31-33页 |
3.3.2 欧式空间距离变换法 | 第33页 |
3.3.3 向量角法 | 第33-34页 |
3.4 矿山开发变化信息检测实例 | 第34-38页 |
3.4.1 差异主成分法 | 第34-35页 |
3.4.2 多波段主成分法 | 第35页 |
3.4.3 主成分差异法 | 第35-36页 |
3.4.4 欧式空间距离变换法 | 第36-37页 |
3.4.5 向量角法 | 第37-38页 |
3.5 矿山开发变化信息检测方法遴选 | 第38-40页 |
3.6 矿山开发变化信息提取 | 第40-44页 |
3.6.1 阈值分割 | 第40-41页 |
3.6.2 滤波 | 第41页 |
3.6.3 矢量输出 | 第41-42页 |
3.6.4 GIS空间筛选后处理 | 第42-44页 |
第4章 北京市矿山开发状况信息提取 | 第44-57页 |
4.1 北京市矿山开发状况变化信息提取 | 第44-47页 |
4.2 北京市矿山开发状况专题图层 | 第47-50页 |
4.3 北京市矿山开发状况提取结果统计 | 第50-51页 |
4.4 北京市矿山开发状况提取精度分析 | 第51-57页 |
4.4.1 野外实地验证分析 | 第51-55页 |
4.4.2 与已有成果对比分析 | 第55-57页 |
第5章 矿产资源开发状况变化趋势与分析 | 第57-70页 |
5.1 矿产资源开发状况综合分析 | 第58-63页 |
5.1.1 疑似违法区域分析 | 第58-59页 |
5.1.2 疑似违法类型分析 | 第59-61页 |
5.1.3 疑似违法主要矿种分析 | 第61-62页 |
5.1.4 疑似违法开采方式分析 | 第62页 |
5.1.5 疑似违法经济类型分析 | 第62-63页 |
5.2 矿产资源开发驱动力分析 | 第63-68页 |
5.2.1 地质作用 | 第63-65页 |
5.2.2 政策调控 | 第65-66页 |
5.2.3 市场需求 | 第66-68页 |
5.3 可持续发展意见建议 | 第68-70页 |
5.3.1 加大执法力度打击违法开采行为 | 第68页 |
5.3.2 调整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结构 | 第68-69页 |
5.3.3 提高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 | 第69页 |
5.3.4 拓展矿山废物、尾矿资源综合利用途径 | 第69页 |
5.3.5 扩大公众参与 | 第69-70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0-72页 |
6.1 结论 | 第70-71页 |
6.2 展望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附录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