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注释表 | 第10-11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1-17页 |
1.1 选题背景及目的意义 | 第11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1 岩浆混合作用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华北克拉通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3 薛家石梁杂岩体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4-15页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5-16页 |
1.4 项目依托、工作量和分析方法 | 第16-17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特征 | 第17-22页 |
2.1 地层 | 第17-20页 |
2.1.1 太古代结晶基底(Ar) | 第17页 |
2.1.2 长城系(Ch) | 第17-18页 |
2.1.3 蓟县系(Jx) | 第18-19页 |
2.1.4 青白口系(Qn) | 第19页 |
2.1.5 寒武系(∈) | 第19页 |
2.1.6 奥陶系(O) | 第19页 |
2.1.7 侏罗系(J) | 第19-20页 |
2.2 区域构造 | 第20-21页 |
2.3 岩浆岩 | 第21-22页 |
第3章 岩体地质特征及岩石学特征 | 第22-33页 |
3.1 岩体地质特征 | 第22-23页 |
3.2 上庄岩体 | 第23-27页 |
3.2.1 辉长闪长岩 | 第23-25页 |
3.2.2 辉长岩 | 第25页 |
3.2.3 辉长苏长岩 | 第25页 |
3.2.4 橄长岩 | 第25-27页 |
3.3 薛家石梁岩体 | 第27页 |
3.4 黑山寨岩体 | 第27页 |
3.5 湖门岩体 | 第27-29页 |
3.6 黑熊山岩体 | 第29-30页 |
3.7 包体和岩脉 | 第30-33页 |
3.7.1 薛家石梁岩体中的包体 | 第30-32页 |
3.7.2 黑山寨岩体中的包体 | 第32-33页 |
第4章 地球化学及年代学特征 | 第33-53页 |
4.1 矿物及岩石化学特征 | 第33-39页 |
4.2 稀土元素及其微量元素特征 | 第39-49页 |
4.2.1 上庄岩体 | 第39页 |
4.2.2 薛家石梁岩体 | 第39-40页 |
4.2.3 黑山寨岩体 | 第40-41页 |
4.2.4 湖门岩体 | 第41页 |
4.2.5 黑熊山岩体 | 第41-42页 |
4.2.6 包体和岩脉 | 第42-49页 |
4.3 年代学特征 | 第49-53页 |
第5章 岩浆混合作用分析 | 第53-63页 |
5.1 岩浆物理性质 | 第53-57页 |
5.1.1 粘度 | 第53-55页 |
5.1.2 密度 | 第55-57页 |
5.2 岩浆混合作用分类 | 第57-63页 |
5.2.1 机械混合作用 | 第57-59页 |
5.2.2 化学混合作用 | 第59-63页 |
第6章 岩浆成因及其演化 | 第63-69页 |
6.1 上庄基性岩演化与铁矿成因 | 第63-67页 |
6.1.1 上庄基性岩的演化过程 | 第63页 |
6.1.2 残留晶 | 第63-64页 |
6.1.3 上庄铁矿的成因 | 第64-67页 |
6.2 薛家石梁闪长岩、黑山寨二长岩和湖门正长岩成因及演化 | 第67页 |
6.3 薛家石梁杂岩体成因及演化模型 | 第67-68页 |
6.4 与华北克拉通减薄的关系 | 第68-69页 |
第7章 结论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7页 |
附录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