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南农村中小学校长专业化问题研究--基于一个县的调查
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1-21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2-14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4-18页 |
四、概念界定 | 第18-19页 |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第一章 中小学校长专业化的理论分析 | 第21-32页 |
第一节 中小学校长专业化的理论基础 | 第21-24页 |
一、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 第21-22页 |
二、需要层次理论 | 第22-23页 |
三、领导行为理论 | 第23-24页 |
四、学习型组织理论 | 第24页 |
第二节 中小学校长的成长规律 | 第24-27页 |
一、校长成长的基础规律 | 第24-25页 |
二、校长成长的动力规律 | 第25-26页 |
三、校长成长的过程规律 | 第26页 |
四、校长成长的途径规律 | 第26页 |
五、校长成长的机遇规律 | 第26-27页 |
第三节 中小学校长专业化的标准 | 第27-31页 |
一、作为教育者角色的专业标准 | 第27-28页 |
二、作为领导者角色的专业标准 | 第28-29页 |
三、作为管理者角色的专业标准 | 第29-30页 |
四、专业精神标准 | 第30-31页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二章 鲁南农村中小学校长专业化现状的调查 | 第32-43页 |
第一节 调查设计与实施 | 第32-33页 |
一、调查目的 | 第32页 |
二、调查对象 | 第32页 |
三、调查内容 | 第32-33页 |
四、调查实施 | 第33页 |
第二节 滕州市教育发展状况 | 第33-34页 |
一、基础教育 | 第33-34页 |
二、职成教育 | 第34页 |
第三节 从滕州市看鲁南农村中小学校长专业化情况 | 第34-42页 |
一、中小学校长的基本情况 | 第34-38页 |
二、中小学校长的专业素质情况 | 第38-39页 |
三、中小学校长的自我发展意识情况 | 第39页 |
四、中小学校长的专业化管理和制度情况 | 第39-41页 |
五、教师专业化对校长专业化的影响状况 | 第41-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三章 鲁南农村中小学校长专业化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43-55页 |
第一节 校长自身存在的问题 | 第43-46页 |
一、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 | 第43-44页 |
二、专业能力不强 | 第44-45页 |
三、专业发展动力不足 | 第45页 |
四、自我角色认识模糊 | 第45-46页 |
第二节 管理层面存在的问题 | 第46-49页 |
一、任用手段不够灵活多样化 | 第46-47页 |
二、没有制定合理的校长发展规划 | 第47页 |
三、缺乏专业组织建设 | 第47-48页 |
四、薪酬的保障和激励作用难以发挥 | 第48-49页 |
第三节 制度层面存在的问题 | 第49-53页 |
一、缺乏行政能力倾向的专业鉴别标准 | 第49-50页 |
二、任职条件和岗位要求不够明确 | 第50页 |
三、培训制度浮于表面 | 第50-52页 |
四、评价机制需进一步科学化 | 第52-53页 |
第四节 校长专业化与教师专业化未形成良性互动 | 第53-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四章 提高鲁南农村中小学校长专业化的策略 | 第55-73页 |
第一节 以自身发展促进校长专业化 | 第55-59页 |
一、确定明确的教育管理理念和办学宗旨 | 第55页 |
二、树立不断提升自我的理念 | 第55-57页 |
三、正视现实中的学校发展差距 | 第57页 |
四、培养问题意识、提高科研能力 | 第57-58页 |
五、明确校长的角色定位 | 第58-59页 |
第二节 以管理创新促进校长专业化 | 第59-62页 |
一、完善任用手段 | 第59页 |
二、制定合理的校长专业发展规划 | 第59-60页 |
三、促进校长专业组织建设 | 第60-61页 |
四、完善薪酬保障与激励机制 | 第61-62页 |
第三节 以制度创新促进校长专业化 | 第62-69页 |
一、制定明确的校长行政能力鉴别标准 | 第62-63页 |
二、明确校长的任职条件和岗位要求 | 第63页 |
三、建立健全校长培训制度 | 第63-67页 |
四、完善校长评价机制 | 第67-69页 |
第四节 以教师专业化促进校长专业化 | 第69-72页 |
一、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校长提高校本管理能力 | 第69页 |
二、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校长提高学识水平 | 第69-70页 |
三、教师高尚师德的形成需要校长高尚人格的影响 | 第70页 |
四、教师正确的教育行为需要校长端正教育思想的影响 | 第70-72页 |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结论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9页 |
附录 | 第79-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