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9页 |
1.1 问题来源与研究价值 | 第10-12页 |
1.1.1 选题背景和问题来源 | 第10-11页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 研究综述 | 第12-23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2-18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8-23页 |
1.3 选题的研究思路、创新之处和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1.3.1 研究思路和创新之处 | 第23-2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4页 |
1.4 相关概念的阐释 | 第24-29页 |
1.4.1 社会组织、非政府组织、行业协会 | 第24-25页 |
1.4.2 行业协会的特点及其分类 | 第25-27页 |
1.4.3 公共政策及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 第27-29页 |
第2章 我国行业协会公共政策参与的依据 | 第29-40页 |
2.1 行业协会公共政策参与的理论依据 | 第29-34页 |
2.1.1 法团主义理论 | 第29-31页 |
2.1.2 治理理论 | 第31-34页 |
2.2 我国行业协会公共政策参与的必然性 | 第34-38页 |
2.2.1 我国经济社会转型的必然结果 | 第34-35页 |
2.2.2 我国政府转变职能和创新社会治理的客观需要 | 第35-36页 |
2.2.3 政府公共政策的有限理性 | 第36-38页 |
2.3 我国行业协会公共政策参与的可能性 | 第38-40页 |
2.3.1 行业协会自身的参与优势 | 第38-39页 |
2.3.2 行业协会所背负社会责任的诉求 | 第39-40页 |
第3章 我国行业协会公共政策参与的困境及原因 ——基于上海地区行业协会的实证分析 | 第40-58页 |
3.1 我国行业协会公共政策参与的现状 | 第40-46页 |
3.1.1 我国行业协会公共政策参与的历史进程 | 第40-43页 |
3.1.2 我国行业协会公共政策参与的方式 | 第43-46页 |
3.2 以上海地区行业协会作实证分析研究的价值分析 | 第46-48页 |
3.2.1 上海地区行业协会的发展程度高 | 第46-47页 |
3.2.2 上海公共政策的民主化程度较高 | 第47-48页 |
3.3 我国行业协会公共政策参与的现实困境 | 第48-55页 |
3.3.1 在参与过程中对政府的过度依赖 | 第48-51页 |
3.3.2 行业协会本身的参与能力不足 | 第51-52页 |
3.3.3 行业协会的参与范围有限 | 第52-53页 |
3.3.4 行业协会参与的规范性、透明性不够 | 第53-54页 |
3.3.5 参与过程缺乏独立科学的第三方监督评估 | 第54页 |
3.3.6 缺乏完善的法律保障 | 第54-55页 |
3.4 我国行业协会公共政策参与存在困境的原因分析 | 第55-58页 |
3.4.1 政府层面的原因 | 第55-56页 |
3.4.2 行业协会自身的原因 | 第56-57页 |
3.4.3 社会层面的原因 | 第57-58页 |
第4章 完善我国行业协会公共政策参与的策略 | 第58-76页 |
4.1 政府层面 | 第58-71页 |
4.1.1 政府职能科学转变,为行业协会参与公共政策提供制度保障 | 第58-64页 |
4.1.2 政府要大力支持和引导行业协会的政策参与 | 第64-68页 |
4.1.3 完善行业协会公共政策参与全过程的评估机制 | 第68-71页 |
4.2 行业协会层面 | 第71-74页 |
4.2.1 建立健全行业协会自身发展机制 | 第71-72页 |
4.2.2 增强自身参与公共政策能力的建设 | 第72页 |
4.2.3 要注重公共政策参与的策略设计 | 第72-74页 |
4.3 社会层面 | 第74-76页 |
4.3.1 不断完善对行业协会政策参与的社会监督机制 | 第74页 |
4.3.2 加大对行业协会参与公共政策的支持力度 | 第74-76页 |
第5章 结语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2-83页 |
附录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