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9-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15-16页 |
前言 | 第16-17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第17-31页 |
第一章 阿司匹林抵抗机制研究进展 | 第17-26页 |
1. 药代动力学机制 | 第18-20页 |
1.1 剂量因素及患者依从性 | 第18页 |
1.2 肠溶胶囊制剂因素 | 第18页 |
1.3 首过效应 | 第18-19页 |
1.4 酯酶介导的阿司匹林水解 | 第19页 |
1.5 转运体 | 第19页 |
1.6 质子泵抑制剂 | 第19-20页 |
2. 药效学抵抗机制 | 第20-22页 |
2.1 基因多态性 | 第20页 |
2.2 血小板COX-1活性上调 | 第20-21页 |
2.3 非血小板COX-1来源的TXA_2生成增多 | 第21页 |
2.4 血小板活化途径的多样性 | 第21页 |
2.5 药效学相互作用 | 第21-22页 |
3. 生理因素 | 第22页 |
3.1 性别与年龄 | 第22页 |
3.2 生活方式 | 第22页 |
4. 病理因素 | 第22-24页 |
4.1 炎症、动脉粥样硬化 | 第23页 |
4.2 糖尿病 | 第23页 |
4.3 高血压、高脂血症、肥胖 | 第23-24页 |
4.4 肾脏病 | 第24页 |
5. 总结与展望 | 第24-26页 |
第二章 代谢组学的应用 | 第26-29页 |
第一节 代谢组学在个体化治疗上的应用 | 第26-27页 |
第二节 代谢组学在阿司匹林抵抗机制上的应用 | 第27页 |
第三节 代谢组学在糖尿病研究中的应用 | 第27-28页 |
第四节 代谢组学在中医药现代化的应用 | 第28-29页 |
第三章 活血化瘀类中药干预阿司匹林抵抗的研究进展 | 第29-31页 |
第一节 活血化瘀药干预阿司匹林抵抗临床研究 | 第29页 |
第二节 活血化瘀药干预阿司匹林抵抗机制研究 | 第29-30页 |
第三节 活血化瘀药干预阿司匹林抵抗的优势 | 第30-31页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第31-71页 |
第一章 阿司匹林对T2DM小鼠药效作用的研究 | 第31-39页 |
前言 | 第31页 |
一、实验材料 | 第31-33页 |
1.1 动物和饲料 | 第31-32页 |
1.2 实验试剂与药品 | 第32页 |
1.3 实验设备 | 第32-33页 |
二、实验方法 | 第33-34页 |
2.1 造模及给药 | 第33页 |
2.2 一般情况观察及生化指标测定 | 第33页 |
2.3 对小鼠血清炎症因子IL-1β、IL-6水平检测 | 第33-34页 |
2.4 对小鼠血小板CD62P (p-selectin)表达测定 | 第34页 |
2.5 对小鼠血浆TXB_2及6-keto-PGF_(1α)水平测定 | 第34页 |
2.6 统计分析 | 第34页 |
三、实验结果 | 第34-37页 |
3.1 小鼠一般情况 | 第34-35页 |
3.2 HFD/STZ诱导的小鼠体重及糖脂、胰岛素水平 | 第35页 |
3.3 HFD/STZ诱导的小鼠血清炎症因子IL-Iβ、IL-6水平 | 第35页 |
3.4 对小鼠血小板表面P-selectin (CD62P)表达的影响 | 第35-36页 |
3.5 对小鼠血浆TXB_2/6-keto-P_(1α)水平的影响 | 第36-37页 |
四、讨论 | 第37-38页 |
五、结论 | 第38-39页 |
第二章 水杨酸蓄积诱导的T2DM小鼠AR机制研究 | 第39-55页 |
前言 | 第39-40页 |
一、实验材料 | 第40页 |
1.1 动物和饲料 | 第40页 |
1.2 实验试剂与药品 | 第40页 |
1.3 实验仪器 | 第40页 |
二、实验方法 | 第40-44页 |
2.1 造模及给药 | 第40-41页 |
2.2 小鼠血浆水杨酸浓度测定 | 第41-42页 |
2.3 对小鼠血小板CD62P (p-selectin)表达测定 | 第42页 |
2.4 对小鼠血浆TXB_2及6-keto-PGF_(1α)水平测定 | 第42页 |
2.5 qPCR法测定小鼠主动脉COX-2及肾脏转运体mRNA水平 | 第42-44页 |
2.6 尿液pH测定 | 第44页 |
2.7 统计分析 | 第44页 |
三、实验结果 | 第44-51页 |
3.1 长期给予阿司匹林后对小鼠体内水杨酸浓度的影响 | 第44-47页 |
3.2 水杨酸浓度与阿司匹林药效学相关性 | 第47-48页 |
3.3 水杨酸浓度对小鼠主动脉COX-2影响 | 第48-49页 |
3.4 长期给与阿司匹林对小鼠肾脏转运体及尿液pH值的影响 | 第49-51页 |
四、讨论 | 第51-54页 |
五、结论 | 第54-55页 |
第三章 T2DM雌性小鼠AR及川芎嗪干预代谢组学研究 | 第55-71页 |
前言 | 第55页 |
一、实验材料 | 第55-56页 |
1.1 动物和饲料 | 第55页 |
1.2 实验试剂与药品: | 第55-56页 |
1.3 实验设备 | 第56页 |
二、实验方法 | 第56-60页 |
2.1 造模及给药 | 第56页 |
2.2 对小鼠血小板CD62P (p-selectin)表达测定 | 第56页 |
2.3 对小鼠血浆TXB_2及6-keto-PGF_(1α)水平测定 | 第56页 |
2.4 小鼠血浆水杨酸浓度测定 | 第56-57页 |
2.5 代谢组学GC-MS测定方法 | 第57-59页 |
2.6 统计分析 | 第59-60页 |
三、实验结果 | 第60-69页 |
3.1 川芎嗪联合阿司匹林对T2DM雌性小鼠AR相关指标的影响 | 第60-61页 |
3.2 不同组别小鼠血浆中内源性小分子化合物鉴定及比较 | 第61-65页 |
3.3 T2DM雌性小鼠阿司匹林抵抗的内源性代谢物变化 | 第65-68页 |
3.4 川芎嗪对T2DM雌性小鼠阿司匹林抵抗的内源性代谢物变化的干预 | 第68-69页 |
四、讨论 | 第69-70页 |
五、结论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81页 |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81-83页 |
致谢 | 第83-8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学术成果 | 第85-86页 |
个人简介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