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2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 | 第13-17页 |
1.2.1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3-15页 |
1.2.2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5-17页 |
1.2.3 研究述评 | 第17页 |
1.3 主要概念界定和相关理论基础 | 第17-20页 |
1.3.1 主要概念界定 | 第17-19页 |
1.3.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9-20页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20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0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0页 |
1.5 研究目标和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1.5.1 研究目标 | 第20-21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第二章 中山市企业征信的现状分析 | 第22-30页 |
2.1 我国企业征信的历史沿革 | 第22-24页 |
2.1.1 起步阶段 | 第22页 |
2.1.2 恢复发展阶段 | 第22-23页 |
2.1.3 稳步发展阶段 | 第23-24页 |
2.2 中山市企业征信的现状 | 第24-29页 |
2.2.1 中山市企业征信的概况 | 第24-25页 |
2.2.2 中山市企业征信的机构 | 第25-26页 |
2.2.3 中山市企业征信的人员配置 | 第26页 |
2.2.4 中山市企业征信信息的采集及使用 | 第26-27页 |
2.2.5 中山市企业征信的平台建设 | 第27-28页 |
2.2.6 中山市企业征信的制度建设 | 第28-29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中山市企业征信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 第30-37页 |
3.1 中山市企业征信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30-34页 |
3.1.1 没有权责明确的统筹协调机构 | 第30-31页 |
3.1.2 信息共享不够充分 | 第31-32页 |
3.1.3 征信管理制度不完善 | 第32页 |
3.1.4 衰弱的市场需求无法满足征信市场发展的需求 | 第32页 |
3.1.5 失信惩戒机制不完善 | 第32-33页 |
3.1.6 征信评级结论不一且可信度不高 | 第33页 |
3.1.7 征信建设投入不足 | 第33-34页 |
3.2 中山市企业征信存在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 第34-36页 |
3.2.1 政府缺乏建设企业征信的迫切需求 | 第34页 |
3.2.2 政府相关部门各自为政 | 第34-35页 |
3.2.3 长期忽略社会征信意识导致的诚信风气不良 | 第35页 |
3.2.4 征信业发展时间短且市场规模小 | 第35-36页 |
3.2.5 监督管理机构难以满足企业征信建设的需求 | 第36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四章 国内外企业征信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 第37-44页 |
4.1 国外企业征信经验借鉴 | 第37-40页 |
4.1.1 美国“市场化”模式的经验 | 第37-38页 |
4.1.2 德法“政府主导”模式的经验 | 第38页 |
4.1.3 日本“会员制”模式的经验 | 第38-39页 |
4.1.4 泰国“混合”模式的经验 | 第39-40页 |
4.1.5 国外企业征信建设的启示 | 第40页 |
4.2 国内企业征信经验借鉴 | 第40-43页 |
4.2.1 上海“公司经营、市场化运作”的经验 | 第40-41页 |
4.2.2 湖南省“三库一网一平台”的经验 | 第41-42页 |
4.2.3 深圳“政府主导、事业运作”的经验 | 第42页 |
4.2.4 国内企业征信建设的启示 | 第42-43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五章 完善中山市企业征信的对策建议 | 第44-49页 |
5.1 采用地方政府与中国人民银行“双推动”模式 | 第45-46页 |
5.2 推动信息共享及评级结论运用 | 第46页 |
5.3 建立健全征信制度与失信惩戒机制 | 第46-47页 |
5.4 培育企业征信服务市场 | 第47-48页 |
5.5 加大对征信建设的投入 | 第48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结论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Ⅳ-2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