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通园溪河道生态景观修复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1-13页 |
1.3.1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1.3.2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1.4 研究对象及内容 | 第13-14页 |
1.4.1 研究对象 | 第13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5.1 文献综述法 | 第14页 |
1.5.2 例证法 | 第14页 |
1.5.3 综合分析法 | 第14页 |
1.5.4 实践检验法 | 第14页 |
1.6 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第二章 河道生态景观治理理论及方法研究 | 第16-21页 |
2.1 相关概念解析 | 第16页 |
2.1.1 景观 | 第16页 |
2.1.2 生态景观 | 第16页 |
2.1.3 生态修复 | 第16页 |
2.2 河道生态景观治理的内容 | 第16-17页 |
2.2.1 河流生态环境治理 | 第16-17页 |
2.2.2 河道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修复 | 第17页 |
2.2.3 流域范围内景观的维护和改善 | 第17页 |
2.3 河道生态景观治理的原则 | 第17-19页 |
2.3.1 生态治理原则 | 第17页 |
2.3.2 遵循自然原则 | 第17-18页 |
2.3.3 因地制宜原则 | 第18页 |
2.3.4 区域规划原则 | 第18页 |
2.3.5 亲水性原则 | 第18页 |
2.3.6 安全性原则 | 第18页 |
2.3.7 景观美学原则 | 第18页 |
2.3.8 可持续发展原则 | 第18-19页 |
2.4 河道生态景观治理的技术方法 | 第19-21页 |
2.4.1 改善河流的水质状况 | 第19页 |
2.4.2 整合生态岸线 | 第19页 |
2.4.3 生态护岸技术 | 第19页 |
2.4.4 建设河道生态景观 | 第19-20页 |
2.4.5 打造海绵城市 | 第20-21页 |
第三章 案例分析 | 第21-25页 |
3.1 波士顿翡翠项链 | 第21页 |
3.1.1 项目概况 | 第21页 |
3.1.2 经验借鉴 | 第21页 |
3.2 韩国首尔清溪川 | 第21-22页 |
3.2.1 项目概况 | 第21-22页 |
3.2.2 经验借鉴 | 第22页 |
3.3 新加坡加冷河 | 第22-23页 |
3.3.1 项目概况 | 第22-23页 |
3.3.2 经验借鉴 | 第23页 |
3.4 苏州平江路古街区 | 第23-25页 |
3.4.1 项目概况 | 第23-24页 |
3.4.2 经验借鉴 | 第24-25页 |
第四章 浙江通园溪生态景观治理规划方案研究 | 第25-69页 |
4.1 项目概况 | 第25-31页 |
4.1.1 区位概况 | 第25-26页 |
4.1.2 现状分析 | 第26-27页 |
4.1.3 发展及机遇 | 第27-28页 |
4.1.4 问题及挑战 | 第28-31页 |
4.2 设计思想研究 | 第31-33页 |
4.2.1 设计理念 | 第31页 |
4.2.2 设计原则 | 第31-32页 |
4.2.3 设计方法 | 第32页 |
4.2.4 设计主题 | 第32-33页 |
4.3 总体方案设计 | 第33-69页 |
4.3.1 河道生态景观总体规划 | 第33-34页 |
4.3.2 河道生态景观详细规划 | 第34-49页 |
4.3.3 河道生态景观专项设计 | 第49-69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69-71页 |
5.1 结果与结论 | 第69页 |
5.2 讨论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作者简介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