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英文缩写表 | 第10-11页 |
引言 | 第11-13页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13-26页 |
第一节 绝经后女性发病机制的中医探讨 | 第13-15页 |
一、中医关于女性生理周期的论述 | 第13页 |
二、围绝经综合征与绝经前后诸证 | 第13-14页 |
三、更年期相关疾病的发病基础在于肾虚 | 第14页 |
四、绝经后女性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与肾的阴阳失衡相关 | 第14-15页 |
第二节 中医学对绝经后期女性高血压病的研究 | 第15-19页 |
一、绝经后期高血压病的中医病机研究 | 第15-18页 |
二、高血压的中医辨证分型 | 第18-19页 |
第三节 绝经后期高血压的现代研究 | 第19-20页 |
一、女性高血压特点 | 第19页 |
二、绝经后期高血压的机理 | 第19-20页 |
第四节 现代医学对绝经后女性雌激素水平、血脂、内皮功能的研究 | 第20-21页 |
一、绝经后女性雌激素水平变化的研究 | 第20页 |
二、绝经后女性血脂水平变化的研究 | 第20-21页 |
三、绝经后女性内皮功能变化的研究 | 第21页 |
第五节 加味二至丸药物的研究 | 第21-26页 |
一、加味二至丸药物组成 | 第21页 |
二、关于二至丸的考源及药理作用的研究 | 第21-22页 |
三、加味二至丸中药物分述 | 第22-25页 |
四、加味二至丸的研究 | 第25-26页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26-43页 |
第一节 临床资料 | 第26-27页 |
一、病例来源 | 第26页 |
二、诊断标准 | 第26页 |
三、纳入标准 | 第26页 |
四、排除标准 | 第26页 |
五、剔除、脱落及中止试验标准 | 第26-27页 |
六、中止和撤除临床试验的标准 | 第27页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第27-32页 |
一、分组 | 第27页 |
二、降压目标 | 第27页 |
三、低血压的标准 | 第27页 |
四、治疗措施 | 第27-28页 |
五、观察方法 | 第28-30页 |
六、统计方法 | 第30-31页 |
七、技术路线图 | 第31-32页 |
第三节 研究结果 | 第32-38页 |
第四节 讨论 | 第38-43页 |
一、组间基线比较 | 第38页 |
二、安全性分析 | 第38页 |
三、疗效分析 | 第38-39页 |
四、讨论 | 第39-42页 |
五、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第42-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8页 |
附录 | 第48-52页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