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诉讼法论文--刑事诉讼法论文

技术侦查中获取的证据可采性分析

中文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绪论第8-11页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第8页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第8-9页
    (三)写作思路及篇章结构第9-11页
一、技术性侦查手段获取证据可采性的相关案例第11-15页
    (一)冯唐新案判决不合法地采纳了电子证据第11-12页
        1.冯唐新案的基本情况第11页
        2.冯唐新案揭示的问题第11-12页
    (二)Olmstead案证据采纳以“物理入侵”为原则第12-13页
        1.Olmstead案的基本情况第12页
        2.Olmstead案证据采用“物理入侵”原则第12-13页
    (三)Katz案证据采纳改采为“合理的隐私期待”原则第13-15页
        1.Katz案的基本案情第13-14页
        2.Katz案引发的证据采纳原则的改变第14-15页
二、技术侦查获取证据可采性的域外法考察第15-19页
    (一)英美法系围绕技术侦查获取证据可采性的规定第15-16页
        1.美国技术侦查证据采纳的法律规定第15-16页
        2.英国技术侦查证据采纳的法律规定第16页
    (二)大陆法系围绕技术侦查获取证据可采性的规定第16-19页
        1.德国技术侦查证据采纳的法律规定第16-17页
        2.法国技术侦查证据采纳的法律规定第17-18页
        3.日本技术侦查证据采纳的法律规定第18-19页
三、我国围绕技术侦查证据可采性的立法及不足第19-26页
    (一)2012年修法前技术侦查证据不具有可采性第19-20页
        1.2012年修法前证据问题的立法渊源第19页
        2.单行法中规定证据不具有可采性第19-20页
    (二)我国当下立法对技术侦查证据采纳的规定第20-22页
    (三)我国当下技术侦查证据采纳存在的不足第22-24页
        1.立法本身缺乏明确定位第22-23页
        2.法律条文过于简单笼统第23页
        3.庭外核实证据限制了被告人的辩护权第23页
        4.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和救济手段第23-24页
    (四)立法技术侦查中证据可采性不足的原因第24-26页
        1.“重实体、轻程序”观念的根深蒂固第24页
        2.人权保障的重要性未受到重视第24-26页
四、完善我国技术侦查证据可采性问题的立法构想第26-31页
    (一)完善技术侦查程序第26-27页
        1.限定适用条件第26页
        2.明确批准主体第26-27页
        3.细化实施过程第27页
        4.规范证据材料的处理第27页
    (二)在庭前会议中强化对技术侦查证据可采性的审查第27-28页
        1.赋予辩护方可以申请证据审查的权利第28页
        2.审查材料的证据能力第28页
    (三)健全配套措施第28-31页
        1.保障被告人对获取材料的使用权第29页
        2.赋予当事人申请赔偿权第29页
        3.规定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第29-31页
结语第31-32页
参考文献第32-34页
致谢第34页

论文共3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流动与融入:贵州省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研究
下一篇:Siglec-E在脓毒症小鼠RAW264.7单核巨噬细胞的表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