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8-17页 |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8-10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8-9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0-13页 |
(一)国内、外流动人口的研究 | 第10-13页 |
(二)现有研究的不足 | 第13页 |
三、基本概念界定 | 第13-14页 |
(一)流动人口 | 第13页 |
(二)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 | 第13-14页 |
四、理论基础 | 第14-15页 |
(一)社会融入理论 | 第14页 |
(二)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14-15页 |
五、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论文结构 | 第15-17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5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5页 |
(三)论文结构 | 第15-17页 |
第一章 贵州省流动人口现状分析 | 第17-22页 |
一、贵州省流动人口的现状 | 第17-20页 |
(一)贵州省流动人口的总体规模与分布 | 第17-18页 |
(二)贵州省流动人口的结构 | 第18-19页 |
(三)贵州省流动人口的特点 | 第19-20页 |
二、贵州省流动人口的发展趋势 | 第20-22页 |
(一)人口流动加速,规模相对扩大 | 第20页 |
(二)流动人口的聚集区域和空间指向性有所变化 | 第20页 |
(三)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的状况有所改善 | 第20-22页 |
第二章 促进融入:贵州省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实践 | 第22-30页 |
一、贵州省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的主要做法 | 第22-27页 |
(一)政府的政策与执行 | 第22-24页 |
(二)社区服务与管理建设 | 第24-26页 |
(三)社会组织的作用 | 第26-27页 |
二、与国内一些城市关于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模式的比较 | 第27-28页 |
(一)东莞模式 | 第27页 |
(二)无锡模式 | 第27-28页 |
(三)西安模式 | 第28页 |
三、相关城市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模式对贵州省的启示 | 第28-30页 |
(一)创新理念,完善制度 | 第29页 |
(二)管理与服务精细化 | 第29-30页 |
第三章 贵州省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30-37页 |
一、户籍制度等相关制度改革滞后于现实需要 | 第30-33页 |
(一)户籍政策融合度不高 | 第30-31页 |
(二)住房政策实用性不强 | 第31页 |
(三)就业政策支持力有限 | 第31-32页 |
(四)随迁子女教育政策落实度不高 | 第32页 |
(五)社会保障制度呈现“碎片化” | 第32-33页 |
二、卫生计生服务管理能力不适应 | 第33-34页 |
(一)卫生服务跟不上 | 第33-34页 |
(二)计划生育管理不到位 | 第34页 |
三、社区公共服务与管理建设不完善 | 第34-35页 |
(一)社区公共服务供应不足 | 第34页 |
(二)社区服务缺乏专业化水平 | 第34-35页 |
(三)流动人口个人信息档案不完善 | 第35页 |
四、社会组织未能充分发挥服务作用 | 第35-36页 |
(一)社会组织发展速度缓慢 | 第35页 |
(二)监管不规范,制度不完善 | 第35-36页 |
五、缺乏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的针对性措施 | 第36-37页 |
(一)就业、教育方面没有针对性帮扶措施 | 第36页 |
(二)生活适应方面缺乏针对性服务 | 第36-37页 |
第四章 改善贵州省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的对策建议 | 第37-42页 |
一、改善并落实户籍制度等相关制度 | 第37-38页 |
二、优化卫生计生服务资源配置 | 第38页 |
三、完善社区的公共设施建设和服务管理 | 第38-39页 |
四、构建“枢纽型”社会组织 | 第39-40页 |
五、提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优惠政策 | 第40页 |
六、发挥流动人口精英的模范带动作用 | 第40-42页 |
结语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附件一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科研成果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