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轨道交通沿线土地利用的弹性控制方法研究--以苏州轨道2号线为例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图表目录 | 第10-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9页 |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快速城市化引发大城市轨道交通事业的发展 | 第12页 |
·我国轨道交通建设受投融资模式的制约 | 第12-13页 |
·城市轨道交通沿线土地利用控制存在的问题 | 第13-14页 |
·研究对象及切入点 | 第14-16页 |
·研究对象 | 第14页 |
·研究切入点 | 第14-16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6页 |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6-18页 |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研究框架 | 第18-19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9-30页 |
·国内外理论研究综述 | 第19-21页 |
·国外理论成果综述 | 第19页 |
·国内理论成果综述 | 第19-21页 |
·相关理论研究 | 第21-28页 |
·TOD 理论 | 第21-23页 |
·精明增长理论 | 第23-26页 |
·土地利用弹性控制理念 | 第26-27页 |
·“灰色用地”理念 | 第27-28页 |
·小结 | 第28-30页 |
第三章 土地利用的弹性控制实践 | 第30-40页 |
·新加坡 | 第30-34页 |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历程 | 第30-32页 |
·城市土地弹性控制实践 | 第32-34页 |
·苏州工业园区 | 第34-38页 |
·土地利用规划历程 | 第36-37页 |
·土地弹性控制实践 | 第37-38页 |
·小结 | 第38-40页 |
第四章 轨道沿线用地弹性控制的可适性 | 第40-51页 |
·轨道建设对沿线土地利用的影响 | 第40-43页 |
·土地利用形态 | 第40-41页 |
·土地价格 | 第41-43页 |
·土地利用强度 | 第43页 |
·我国轨道建设与沿线土地利用出现的问题 | 第43-48页 |
·轨道建设投资与收益失衡 | 第43-44页 |
·轨道建设与沿线用地规划相脱节 | 第44-45页 |
·沿线用地规划与实际建设矛盾不断增加 | 第45-47页 |
·轨道交通发展与城市建设时序难以协调 | 第47页 |
·轨道交通管理体制存在缺陷 | 第47-48页 |
·弹性控制的可行性与适用性 | 第48-51页 |
·可行性分析 | 第48-49页 |
·适用性分析 | 第49-51页 |
第五章 弹性控制的要件与方法 | 第51-65页 |
·土地利用弹性控制前提 | 第51-52页 |
·土地利用弹性控制要素 | 第52-55页 |
·土地开发融资模式 | 第52-53页 |
·土地利用性质 | 第53-54页 |
·土地开发强度 | 第54页 |
·土地使用权出让年限 | 第54-55页 |
·建筑的适应性再利用 | 第55页 |
·“弹性控制区”选区 | 第55-59页 |
·“活性用地”、“弹性控制区”及其选定原则 | 第55-57页 |
·选区确定的方法及注意问题 | 第57-59页 |
·弹性规划方法及其开发模式 | 第59-65页 |
·弹性规划方法 | 第59-61页 |
·弹性用地开发模式 | 第61-65页 |
第六章 苏州轨道2 号线弹性控制实践 | 第65-79页 |
·苏州轨道交通与城市土地利用格局的关系 | 第65-69页 |
·轨道交通发展现状 | 第65-66页 |
·城市土地利用格局 | 第66-67页 |
·轨道交通与土地利用格局的耦合 | 第67-69页 |
·苏州轨道建设对城市土地利用的影响 | 第69-71页 |
·轨道2 号线沿线土地利用的弹性控制 | 第71-78页 |
·线路背景 | 第71-72页 |
·沿线“弹性控制区”选区 | 第72-75页 |
·站点周边弹性用地规划方法 | 第75-77页 |
·站点周边弹性用地开发模式 | 第77-78页 |
·小结 | 第78-79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79-82页 |
·主要研究结论 | 第79-80页 |
·轨道沿线用地弹性控制有益于社会与经济效益双平衡 | 第79页 |
·轨道沿线用地弹性控制包括五类要素 | 第79-80页 |
·“弹性控制区”可依据轨道站点特性确定 | 第80页 |
·“灰色用地”规划方法适用于轨道沿线 | 第80页 |
·轨道沿线弹性用地有三种开发模式可选 | 第80页 |
·遗留问题与不足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作者简介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