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园艺论文--观赏园艺(花卉和观赏树木)论文--多年生花卉类论文--其他花卉类论文--兰科植物论文

福建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兰科植物物种多样性及其保护与中国线柱兰属的分类学研究

中文摘要第6-8页
英文摘要第8-10页
第一章 福建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兰科植物物种多样性及其保护第15-84页
    1. 研究背景第15-21页
        1.1 兰科植物多样性保护研究概况第15-16页
            1.1.1 兰科植物和生物多样性概述第15页
            1.1.2 兰科植物物种多样性研究进展第15-16页
        1.2 研究地区概述第16-18页
            1.2.1 福建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简介第16-18页
        1.3 福建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研究历史第18-19页
        1.4 兰科调查存在的问题第19页
        1.5 研究内容和意义第19-21页
    2. 研究方法第21-25页
        2.1 数据收集第21-23页
            2.1.1 相关文献的收集和整理第21页
            2.1.2 标本查阅第21页
            2.1.3 野外考察第21-23页
        2.2 数据分析第23-25页
            2.2.1 Jaccard指数第23页
            2.2.2 Gleason物种丰富度指数第23页
            2.2.3 区系划分与濒危等级评定第23页
            2.2.4 区系谱分析第23页
            2.2.5 R/T值分析第23-24页
            2.2.6 区系成分聚类分析第24-25页
    3. 研究结果与分析第25-45页
        3.1 保护区内兰科植物物种多样性第25-27页
            3.1.1 属种的组成与优势属第25-26页
            3.1.2 新记录种第26-27页
        3.2 保护区与邻近地区兰科植物丰富度的比较第27-30页
        3.3 保护区兰科植物区系地理成分的构成及区系特征第30-31页
            3.3.1 区系成分的构成第30页
            3.3.2 属的区系特点第30页
            3.3.3 种的区系特点第30-31页
        3.4 与邻近地区兰科植物地理成分区系谱的比较第31-41页
            3.4.1 属种的区系谱比较第31-33页
            3.4.2 R/T值比较第33-35页
            3.4.3 属种区系成分聚类分析第35-41页
        3.5 保护区兰科植物水平与垂直分布格局第41-43页
            3.5.1 物种多样性第41页
            3.5.2 水平分布第41页
            3.5.3 垂直分布第41-42页
            3.5.4 不同海拔段兰科植物的相似性系数第42-43页
        3.6 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兰科植物濒危等级评估第43页
        3.7 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兰科植物保护现状与建议第43-45页
            3.7.1 兰科植物分布在保护区的保护现状第43页
            3.7.2 兰科植物的保护建议第43-45页
    4. 讨论与结论第45-49页
        4.1 兰科植物物种多样性第45页
        4.2 区系特点第45-46页
        4.3 保护区兰科植物分布格局第46页
        4.4 R/T值比较第46-47页
        4.5 属种区系成分聚类分析第47-49页
    5. 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兰科植物野外鉴定检索表第49-54页
    6. 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兰科植物名录第54-84页
第二章 中国线柱兰属的分类学研究第84-125页
    1. 研究背景第84-88页
        1.1 线柱兰属的简介第84页
        1.2 线柱兰属研究概况第84-88页
            1.2.1 线柱兰属的经典分类研究第84-86页
            1.2.2 线柱兰属的其他研究第86-87页
            1.2.3 线柱兰属分类学存在的问题第87-88页
    2. 实验材料和方法第88-92页
        2.1 实验材料第88页
        2.2 实验方法第88-92页
            2.2.1 DNA提取第88-89页
            2.2.2 PCR扩增、电泳检测、测序第89-91页
            2.2.3 数据处理与分析第91-92页
    3. 研究结果第92-106页
        3.1 实验结果第92-95页
            3.1.1 PCR产物的电泳图谱第92页
            3.1.2 序列特征第92-95页
        3.2 系统发育分析第95-106页
            3.2.1 ITS分析第95页
            3.2.2 trnL-F & matK分析第95-96页
            3.2.3 ITS,trnL-F & matK分析第96-106页
    4. 讨论与结论第106-125页
        4.1 拟线柱兰属与早田兰属第106页
        4.2 线柱兰属第106-125页
            4.2.1 线柱兰属的分组第106-108页
            4.2.2 白花线柱兰复合群第108-109页
            4.2.3 绿叶线柱兰第109-111页
            4.2.4 黄唇线柱兰第111-125页
参考文献第125-136页
附录1第136-144页
附录2第144-148页
附录3第148-149页
致谢第149-150页

论文共15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现场直播节目的作品性质研究
下一篇:降雨内涝情景下城市路网脆弱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