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导言 | 第10-17页 |
一、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0页 |
二、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三、现有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四、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4页 |
五、论文结构 | 第14-15页 |
六、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 | 第15-17页 |
第一章 股权激励在我国企业中应用的兴起 | 第17-23页 |
第一节 股权激励机制“破冰”及其在企业实务中的早期应用 | 第17-18页 |
第二节 A股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实施情况的一般分析 | 第18-21页 |
一、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数量再创新高 | 第18-19页 |
二、股权激励以创业板和中小板为主力 | 第19-20页 |
三、股权激励数量上民企遥遥领先 | 第20页 |
四、激励工具三分天下 | 第20-21页 |
第三节 股权激励背景下的盈余管理问题 | 第21-23页 |
一、盈余管理问题的提出 | 第21-22页 |
二、盈余管理问题的后果 | 第22-23页 |
第二章 股权激励下盈余管理诱因的法律经济学分析 | 第23-33页 |
第一节 股权激励的理论视角 | 第23-24页 |
第二节 股权激励的实施条件视角 | 第24-26页 |
一、A股市场弱势有效 | 第24页 |
二、公司治理结构失效 | 第24-25页 |
三、绩效评价指标单一 | 第25页 |
四、缺乏健康完善的职业经理人市场 | 第25-26页 |
第三节 股权激励的法律属性视角 | 第26-27页 |
第四节 股权激励的现行规范体系视角 | 第27-33页 |
一、法律体系不健全 | 第27-28页 |
二、制度设计不完善 | 第28-33页 |
第三章 美国股权激励机制的借鉴 | 第33-42页 |
第一节 股权激励在美国公司业界的应用:简短回顾 | 第33-37页 |
一、萌芽阶段:20世纪50年代 | 第33页 |
二、成长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 | 第33-34页 |
三、成熟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2002年财务丑闻爆发 | 第34-36页 |
四、冷却阶段:2002年财务丑闻爆发至今 | 第36-37页 |
第二节 美国股权激励机制引介 | 第37-42页 |
一、美国股票期权的种类 | 第37-38页 |
二、股权激励的管理 | 第38-39页 |
三、股票期权的激励对象 | 第39页 |
四、行权方式 | 第39页 |
五、行权期间 | 第39-40页 |
六、税收制度 | 第40页 |
七、信息披露制度 | 第40-42页 |
第四章 完善我国股权激励机制的几点建议 | 第42-46页 |
第一节 股权激励机制规范的改进 | 第42-44页 |
一、完善我国薪酬委员会制度 | 第42页 |
二、拓展股权激励对象 | 第42-43页 |
三、完善等待期和有效期的设计 | 第43页 |
四、扩大信息披露的范围及内容 | 第43-44页 |
第二节 相关配套法律规范的改进 | 第44-46页 |
一、强化中介机构责任 | 第44-45页 |
二、完善管理层绩效考核体系 | 第45-46页 |
结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2页 |
后记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