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7-8页 |
一、刑事和解概述 | 第8-13页 |
(一) 刑事和解制度的价值分析 | 第8-10页 |
1、从历史渊源角度分析——我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深厚的和解土壤 | 第8页 |
2、从权利救济角度分析——有利于刑事被害人权利的保护 | 第8-9页 |
3、从法律价值角度分析——体现了正义与秩序的恢复 | 第9页 |
4、从诉讼效益角度分析——提高了司法效益 | 第9页 |
5、从社会效果角度分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 | 第9-10页 |
(二) 刑事和解制度的隐忧争议 | 第10-13页 |
1、刑事和解并不违反国家追诉原则 | 第10-11页 |
2、刑事和解并不是允许花钱买刑 | 第11页 |
3、刑事和解并不违背刑罚目的 | 第11-13页 |
二、刑事和解的国内发展现状分析 | 第13-17页 |
(一) 立法现状 | 第13-14页 |
1、概念模糊 | 第13-14页 |
2、范围有限 | 第14页 |
3、程序不明 | 第14页 |
(二) 实践现状 | 第14-17页 |
三、刑事和解的域外实践评析及其对我国的借鉴 | 第17-20页 |
(一) 美国的刑事和解制度 | 第17页 |
(二) 英国的刑事和解制度 | 第17-18页 |
(三) 法国的“和解普遍化”运动 | 第18页 |
(四) 德国的刑事和解制度 | 第18-20页 |
四、我国刑事和解制度的完善 | 第20-26页 |
(一) 刑事和解程序的适用范围和适用条件 | 第20-21页 |
(二) 刑事和解的程序操作 | 第21-22页 |
1、和解模式 | 第21页 |
2、程序操作 | 第21-22页 |
(三) 和解协议的审查和制作 | 第22-23页 |
(四) 和解协议的履行 | 第23-24页 |
(五) 刑事和解制度适用的限制 | 第24页 |
(六) 刑事和解制度的配套保障 | 第24-26页 |
1、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 | 第24-25页 |
2、社会力量参与刑事和解制度 | 第25-26页 |
五、结语 | 第26-27页 |
参考文献 | 第27-29页 |
谢辞 | 第29-30页 |
个人简历 | 第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