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准备金理论发展及货币乘数效应在我国的实证分析
| 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1.2 文献综述 | 第11-15页 |
| 1.2.1 国内文献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 1.2.2 国外文献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 1.3 研究方法及论文结构 | 第15-17页 |
| 第2章 存款准备金制度 | 第17-22页 |
| 2.1 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内容 | 第17页 |
| 2.2 存款准备金政策的理论基础 | 第17-20页 |
| 2.3 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优势 | 第20页 |
| 2.4 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劣势 | 第20-22页 |
| 第3章 我国货币政策的梳理 | 第22-35页 |
| 3.1 货币政策目标选择 | 第22-25页 |
| 3.1.1 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 | 第22页 |
| 3.1.2 动态变化的中介目标 | 第22-24页 |
| 3.1.3 中国特色的组合目标 | 第24-25页 |
| 3.1.4 美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 第25页 |
| 3.2 我国货币政策环境的变化 | 第25-31页 |
| 3.2.1 变换的政策环境 | 第25-26页 |
| 3.2.2 货币政策环境的比较研究——以美国为例 | 第26-31页 |
| 3.3 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关键变量 | 第31-35页 |
| 3.3.1 内生性工具 | 第31页 |
| 3.3.2 存款准备金率调整 | 第31页 |
| 3.3.3 公开市场操作逐步加强 | 第31-32页 |
| 3.3.4 外生性变量 | 第32-35页 |
| 第4章 存款准备金率与宏观经济变量的实证分析 | 第35-52页 |
| 4.1 经济变量的选取 | 第35-36页 |
| 4.1.1 变量选择 | 第35-36页 |
| 4.1.2 统计数据说明 | 第36页 |
| 4.2 数据分析 | 第36-47页 |
| 4.2.1 ADF平稳性检验 | 第36-39页 |
| 4.2.2 Johansen协整检验 | 第39-42页 |
| 4.2.3 Granger因果检验 | 第42-45页 |
| 4.2.4 动态冲击响应 | 第45-47页 |
| 4.3 实证分析结果说明 | 第47-52页 |
| 结论 | 第52-55页 |
| 致谢 | 第55-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 附表 | 第59-67页 |